雙方數萬兵馬就此在石灰窯南的山地之間爆發混戰。
戰場被一片片的切割,雙方的指揮系統早已經是混亂不堪,上面的消息難以傳達到基層。
月光黯淡,夜愈深沉,到處都是各自為戰的局面。
局勢混亂不堪,洪承疇本來帶領著督標營處于四鎮的中央發號施令,指揮戰斗。
但是隨著戰局的演變,戰線的推進,中央的地帶也不安全。
甚至于洪承疇也不知道各部的情況。
情況錯綜復雜,在指揮系統還沒有徹底失靈的時候,洪承疇向四鎮的兵馬下達了各自為戰,允許突圍的命令。
這是原先預定的好的計劃。
錦州、長嶺山的進攻如果受挫,那么從便盡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以保證局勢不會徹底的失控。
洪承疇在觀察了星象,確定了方位后,便領著督標營向南準備突圍。
只是洪承疇的運氣實在不好,就在他帶領部隊向南進發之時,正好撞見到了一隊也向著南邊進發的清軍部隊。
而這支清軍的部隊,正是鑲黃旗的護軍,他們的統領名叫瓜爾佳·鰲拜。
在石灰窯之戰中,洪承疇多次派出麾下的督標營援助前陣,因此在遭遇之時,洪承疇麾下僅有七百余人。
結果不言而喻,洪承疇麾下督標應被鰲拜帶領護軍擊潰,而洪承疇本人也被鰲拜所擒,做了俘虜。
洪承疇到底還是沒有能夠逃出松錦這座牢籠。
他也沒有勇氣,在兵潰事敗之時,拔出腰間的寶劍,全了自己的名節。
在不久之后,原本進攻長嶺山的中協、東協兩鎮也加入了戰場。
突襲清軍御營的計劃已經失敗,他們沒有必要再在長嶺山下做無謂的戰斗。
石灰窯的混亂由此更是加劇。
清軍開始不斷的向著石灰窯增兵,重新構筑防線。
石灰窯的混戰一直持續到了清晨之時,才逐漸消停了下來。
六鎮明軍在石灰窯南十五里處完成了匯合,而后便得知了洪承疇不見的消息。
戰場之上混亂不堪,消息也是各不相一。
當時有說洪承疇在亂軍之中被殺的,也有說逃往別處的,還有說被清軍俘虜的。
不過無論是何種說法,都改變不了主帥不在的局面。
最后六鎮明軍共同推舉吳三桂作為主帥。
吳三桂臨危受命,決定繼續向南突圍,在經歷了簡單的整軍后,便帶隊向西南處的杏山出發。
吳三桂親率寧遠鎮騎兵殿后,以大同鎮為前軍,余下四鎮在中。
一路之上又遭遇清軍數次攔截,雙方之間爆發多次激戰。
兩日之后,六鎮兵馬歷經血戰,終于返回杏山。
六鎮兵馬在寧遠誓師之時,合計有六萬余人。
突破重圍返回杏山之后,再行清點,只余下三萬兩千余人,折損近半。
如果說錦州之戰是慘烈。
那么石灰窯之戰,便是混亂。
不過,松錦最為矚目,也最為重要的戰斗,并不是在這兩場之中。
在松錦之戰影響最為重大。
是長嶺山之戰。
準確來說,是長嶺山御營突襲戰。
明軍以東協、中協兩鎮兵馬猛攻長嶺山下清軍東西兩處大營。
實則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是進攻清軍的御營。
但是最后在迫近清軍御營時,被清軍發現。
在最開始的時候,在曹文詔的帶領之下,明軍勢如破竹,連敗清軍御營護軍。
試圖阻擊的兩黃旗清軍無不橫尸于明軍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