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張獻忠領兵五萬,西陷漢陽,而后全軍自鴨蛋洲渡水,大敗左良玉,攻陷武昌,俘楚王華奎,籠而沈諸江,盡殺楚宗室。”n
“張獻忠攻陷武昌,于武昌開壇祭天,開府建牙,自號承天應運文武大元帥。”n
“設五軍都督府,中軍王尚禮,前軍王定國,后軍馮雙禮,左軍馬元利,右軍張化龍。”n
“分十五萬兵馬為五十營,號大西軍,以虎威、豹韜、龍韜、鷹揚四營為宿衛,設都督領之,中軍六營,其自領之。”n
“張獻忠命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各十營。”n
這則足以使得京師震動,南國震恐的消息,并沒有讓陳望心中泛起多少的波瀾。n
陳望站在望臺之上,用望遠鏡觀察著著整個鳳陽的戰局,聽著情報處從南方傳來的情報。n
鳳陽城北,月華、馬鞍、鳳凰三山已經改易旗幟。n
萬民軍的軍旗已經被降下,重新升起的是漢中鎮所用的火紅旌旗。n
隆隆的炮聲在鳳陽城的城北響徹。n
鳳凰山上漢中軍的炮兵陣地在停歇了一個時辰之后,再度發出了咆哮。n
就在昨日,二十八日時,漢中軍便已經是徹底攻破了鳳陽的外城,攻陷了鳳陽外城內的月華、馬鞍、鳳凰三山。n
“十一月二十一日,張獻忠于武昌誓師,以艾能奇、劉文秀領二十營兵馬仍留守武昌,其余諸將皆隨其北伐。”n
“二十三日,西軍前鋒由李定國率,自安慶府城北上,黃昏之時陷桐城。n
“二十四日,舒城淪陷,為孫可望所破。”n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n
之所以沒有絲毫的驚訝,完全是因為張獻忠的行動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n
情報司每年花費十數萬兩,自然不是白白花去。n
李巖的想法很好,用唇亡齒寒的典故,說動了張獻忠。n
但是張獻忠,又豈會是甘居于人下之輩。n
張獻忠打出承天應運文武大元帥,對應著李巖的稱號,明顯是想要鼎立。n
李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他知曉單憑自己麾下的兵馬難以取勝,因此便想到了一直處于江西的張獻忠。n
“萬民軍主力五萬余眾由李巖親率,已從邳州南下至五河縣境內。”n
“高謙回報,徐州府境內出現大量萬民軍騎兵襲擾地方,呂梁山方向也有異動,統兵大將為原革左五營營首左金王賀錦。”n
呂梁山是徐州府東部淮河北部的一座山脈。n
呂梁山區東西長約十里,地形北高南低。n
北部群山林立,峰巒聳峙,大小山頭五十四座,大致南北并排形成三垅山脈,極利防守。n
當初山東萬民軍攻破了沛縣,楊御蕃、劉澤清就是領兵退到呂梁山防守。n
作為邳州在西面的屏障,呂梁山地理位置頗為重要。n
若是楊御蕃和劉澤清能夠堅守呂梁山,恐怕邳州的戰局不會如此的敗壞。n
但是山東官兵連戰連敗,兵無斗志,將無戰意。n
山東萬民軍越過呂梁山進攻邳州之時,楊御蕃會和眾將欲要進攻,但是山東鎮下一眾將校竟然不敢領兵邀擊。n
最后在萬般無奈之下,楊御蕃只能領本部營兵進攻,想要牽制萬民軍。n
只是楊御蕃兵少,麾下兵馬在歷戰之后不過三千之數,勢單而力孤。n
楊御蕃在呂梁山南與萬民軍苦戰之際,而劉澤清等一眾山東官兵則是作壁上觀。n
楊御蕃此前便已負傷,這一次更是強撐傷軀上陣作戰。n
三千人的兵馬相比于浩浩蕩蕩將近十萬的大軍,根本就是以卵擊石。n
戰斗的結果毫無懸念,楊御蕃亡于亂軍之中,麾下兵馬死傷大半最終潰敗。n
不過楊御蕃的尸體并沒有陷于賊手。n
楊御蕃麾下有一名叫做馬岱的參將,領兵沖入敵陣之中拼死搶回了楊御蕃的尸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