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二月十八日。
距離南京城破已過八日。
滁洲府衙的偏廳書房內,陳望此時正坐在書桌之后,他的手中握著一封剛剛拆開的文書。
書桌對面,陳功與胡知禮并肩而立。
“看來,我們還是小瞧李巖。”
陳望將文書緩緩放在書桌上,目光落在桌面上的輿圖上,緩聲道。
“我們這位萬民軍的領袖,魄力著實不小。”
“李定國渡江北上進入廬州府內,現在南京周邊區域,現在已經全數被萬民軍所控,秩序也穩定了下來。”
在看到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書信之后,胡知禮往前了邁了一步,稟報道。
“萬民軍大部分的兵馬都已經渡過了長江,進入南京。”
“南京城內耳目傳來消息,萬民軍正在整備,計劃南下事宜,不少隊伍已經開撥,其中有一部萬人規模的部隊往東進取鎮江府。”
胡知禮作為情報司的主官隨軍,現在還兼領著中軍部的部分職責。
“最新的消息,鎮江府在昨日已被萬民軍攻陷,鄭芝龍如同總鎮所說的一樣鼠目寸光,只是假意抵抗了一番后,就領著船隊撤離了鎮江府。”
“鎮江府城內兵丁不多,鄭芝龍逃走后,不久便被萬民軍攻陷。”
聽到鎮江府被萬民軍拿下,鄭芝龍逃走的消息,陳望并沒有多少的意外。
很多人以為鄭芝龍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當什么福建王,想要割據一方,有爭霸天下的雄心。
但是實際上,鄭芝龍從始至終,思維都是海盜的思維,想法都是商人的想法。
歷史上鄭芝龍投降于清廷的原因很簡單,南明弘光政權說是有江北四鎮,百萬大軍。
但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便在清軍的攻勢之下土崩瓦解,江北四鎮離散,弘光帝被殺。
鄭芝龍怕了,他知道依靠自己麾下的兵馬是決計不可能打贏清軍的。
他在外海浪蕩了十數年,好不容易得蒙詔安,成為了大明的福建總兵官,有了官面上的身份。
借助著海上的勢力,在陸上置辦了大量的產業和田地。
他舍不得,他實在是舍不得。
所以在清軍即將南下之時,鄭芝龍就選擇了投降。
鄭芝龍投降的原因,是對于自身有清晰的認知。
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能,他沒有問鼎天下的天命。
但是他對于清軍的野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他最終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鄭芝龍現在,只想做他的生意,賺他的銀錢。”
“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他就是大明的福建總兵。”
“天下如果是萬民軍的天下,他就會是萬民軍的福建總兵。”
鄭芝龍是一個精于算計的商人,一個毫無家國大義的海盜。
在鄭芝龍的眼中只有利益,只有他那龐大的海上帝國和陸上的田產。
至于天下是誰的天下,對他來說并不重要,只要不影響他的生意,他便可以隨時改換門庭。
“囤貨居奇,待價而沽,到底是一個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