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多人的綠營在京師整訓,還有兩萬多人,黃臺吉則是直接編入了南征的大軍之中。
現在的京師,只剩下了一萬五千的旗兵。
這已經是現在黃臺吉能夠調動的所有可用兵馬。
但是哪怕如此,這一切仍舊還是不夠。
明國太大了,大到一個難以想象的程度。
大到單單一個北國,都像是一張永遠填不滿的巨口,十余萬大軍撒下去,竟連南方的防線都捉襟見肘。
黃臺吉的目光凝重,決心既定,他沒有絲毫的猶豫,正聲道。
“建州各地、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皆納軍伍之中。”
黃臺吉正過身,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俯視著皇極殿內一眾垂首的群臣,寒聲道。
“蒙古諸部、一應可調之兵,皆納行伍,隨同南征!”
黃臺吉話音落下,原本寂靜無神的大殿陡然之間喧嘩聲已經是連起了一片。
皇極殿內一眾滿洲大臣們交換著憂慮的眼神,卻無人敢在黃臺吉已經明下圣旨之后出言勸阻。
濟爾哈朗沉下心神,瞇起雙目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眾蒙古諸部的將校首領則是眼中精光閃爍,有幾個年輕的頭人甚至不自覺地挺直了腰背。
外藩的幾名蒙古王爺們雖然面色如常,但那上揚的胡須和泛紅的面頰,無不昭示著其內心的激動。
殿角的香爐青煙裊裊,將這微妙的氣氛襯得愈發分明。
范文程與幾名漢官站在一起,對大殿之中有些怪異的氣氛視而不見,就如泥塑木雕那般佇立著,只是保持著恭謹而疏離的姿態,仿佛這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而事實上,現在這些事情也確實與他們無關。
在現在的朝堂之上,還遠輪不到他們說話。
范文程微微抬眼,目光隱晦的從殿內群臣之中一掃而過。
黃臺吉此番下達的這一道命令,無疑是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一般來說,入明作戰,兵馬的組成基本都是滿蒙漢三族的旗兵,扈從多為臨時征召沒有入旗的蒙漢騎兵,還有歸附的漢人。
以及從朝鮮征召而來的部分朝鮮輔兵,朝鮮兵孱弱且忠誠度有限,多只能當作輔兵民夫。
滿清的八旗制度,旗人的身份高貴,而普通的人則是極為低賤。
所以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兵其實并不多。
蒙古八旗在歷史上清軍入關之時,也不過只有兩萬人左右。
清順治五年,也就是1648年,蒙古旗兵的數量也不過接近三萬人。
不過漠南蒙古諸部自然不可能只有這些兵馬。
更多的,自然是沒有入旗的人。
除了蒙古八旗外,清軍還會動員了部分外藩蒙古如科爾沁、喀喇沁等,但這些部隊不完全計入蒙古八旗之中。
一般在搶掠寇邊這樣能夠發財壯大的事情,清軍是不會征召太多的普通蒙古騎兵。
這一次入關之所以征召了這么多的蒙古騎兵,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松錦的損失,致使清軍本身的實力受損嚴重。
崇禎十四年的松錦之戰,明軍雖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殺傷了清軍不少的有生力量。、
現在的清軍,比起歷史上的清軍要衰弱許多。
這也是為什么明明此前在林丹汗時期,蒙古能夠出兵數萬乃至十數萬與清軍作戰,卻在清軍入關之后,很少見有大規模蒙古騎兵出現的情況。
對于塞北的蒙古諸部,雖然清庭一直是宣揚滿蒙一家,但是實際上一直都在暗中打壓與壓制,以防止蒙古坐大。
蒙古八旗是蒙古八旗、外藩蒙古是外藩蒙古,這些事情,清庭一直都分的很清。
但是,眼下戰爭的局勢,已經由不得黃臺吉再猶豫,再多想。
戰爭事態的升級,已經遠遠超過了清庭自己的實力。
為了應對越發混亂的局勢,現在在關內的蒙古騎兵已經超過了五萬騎。
黃臺吉這一次,再調外蕃蒙古青壯入邊,無疑是會讓外藩蒙古的勢力和影響力再度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