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藍旗的重甲步兵就隱藏在這片混亂不堪的人流之后,得以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向前運動,極大的減少了在遠距離上被靖南軍火銃殺傷的風險。
盡管依舊不斷有靖南軍發射的炮彈呼嘯著落入他們的行進隊列中,不時犁出一道道血肉溝壑。
但這些零星的傷亡并未能打亂兩藍旗嚴整的推進節奏。
這些兩藍旗精銳步甲排著緊密而整齊的隊形,無視身旁的傷亡,踩著步鼓的鼓點快速的向前推進著。
那些擋在他們前方的綠營潰兵,全都被他們毫不猶豫的斬殺殆盡。
一直到抵近約莫六十步的距離,這個時候前陣潰敗的綠營兵馬已然死的死、逃的逃,兩軍陣前驟然一空,變得清晰起來。
最后的障礙被清除。
而靖南軍那嚴陣以待的赤色陣線,也清晰的暴露在兩藍旗精銳的眼前。
冰冷的殺機,在這一瞬間達到了頂峰。
清軍兩藍旗的陣中,鼓聲陡然轉急,宛若狂風暴雨一般響起。
一眾清軍的旗兵們早已經在戰前被告知了此戰的重要,他們明白己方已經是沒有了任何的退路。
他們若是不能夠贏下這一仗,就算是能夠逃回關外,日后也將會永遠只能在白水黑水之間茍延殘喘。
想要留在關內,他們就必須拿命去拼!
“殺!!!”
震天的怒吼聲從兩藍旗的陣線各處爆發而出,甚至壓過了那隆隆的鼓聲。
所有的猶豫、恐懼都被拋諸腦后。
取而代之的,是背水一戰的瘋狂。
六十步的距離不遠,但是對于靖南軍的銃兵來說足以。
伴隨著一聲高過一聲的軍令,靖南軍中陣前軍的陣線上,高亢的天鵝音此起彼伏。
一陣又一陣的排銃聲宛若炒豆般在戰場的上空響起。
靖南軍中軍前陣主力排布成的是一條線形戰列,這不同于左右兩翼用于對抗騎兵的空心方陣。
線形的隊列能夠最大化正面火力的輸出密度。
此刻他們正以嫻熟無比的輪射戰術,應對著清軍的沖鋒。
前排射擊后迅速裝填,第二排緊接著射擊,而后是第三排、第四排……
為了防備清軍可能到來的沖鋒,他們早早的已經完成了合并,陣線比起此前推進的陣線更加的厚實。
靖南軍陣線上,排布在陣間的虎蹲炮和支援火炮也在這個時候陡然爆發,大量的散彈噴薄而出。
清軍大陣前排的士兵成片的倒下,被密集的鉛彈打得血肉模糊。
后續者卻依舊在軍官的驅趕和戰場的慣性下,踏著同伴的尸體和哀嚎,繼續向前沖鋒而去。
他們頂著靖南軍的排銃火力,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不過清軍陣中的步弓手也開始在還擊,密集落下的箭矢開始讓靖南軍陣線上的銃兵們出現了傷亡。
輪射雖然能夠最大程度保證火力的持續,但是清軍沖鋒之勢仍然堅決。
這些兩藍旗的甲兵們在付出了巨大傷亡之后,仍然在一步步的向前推進,不斷壓縮著與靖南軍陣線之間的距離。
燧發槍的輪射雖然可以保證火力在一定時間的持續,但是并沒有辦法完全組織步兵的沖鋒。
持續的火力輸出確實可以造成可怕的傷亡。
但是卻并不總能完全阻止一支意志堅定的步兵發起的決死沖鋒。
哪怕在兩個世紀以后的拿破侖戰爭時期,火器的技術更為成熟,戰術更為完善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