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故地重游,一切卻已是物是人非。
迎著初升的朝陽,沐浴著旭日的光芒,
陳望牽引著座下的戰馬,輕輕踢動馬腹,抬起了頭,向著前方高大巍峨的永定門緩緩行進而去。
身后,數以萬計的靖南軍軍卒皆是昂首挺胸,肩扛著銃槍,齊步而進。
城門的甬道兩側早已經站滿了全副武裝的靖南軍甲兵。
在抵達北京城的當天,陳望便命令周遇懋、左光先兩人領兵進入北京城內,接管了整座城池的城防。
直屬的近衛兩營步兵,也已經在趙懷良的帶領之下,進入了紫禁城中,接管了紫禁城四門以及紫禁城內各處宮殿的防務。
如今,整個北京城,已經完全處于靖南軍的控制之下。
入城的兵馬足有五萬兵馬,而在南郊、東郊兩面,還有著十二萬靖南軍在側虎視眈眈。
寬闊的京杭運河之上,千帆招展,一萬五千名水師的官兵已經控制著了各地的碼頭和渡口,隔絕了一切的隱患和威脅。
陳望驅馬緩轡而入,清脆而有力的馬蹄聲頓時在密閉的甬道內激蕩起回響,與旌旗獵獵之聲、盔甲輕微碰撞之聲、戰馬粗重的喘息聲交織在一起,都被這狹長的空間放大了數倍。
一沉悶腳步聲與清脆的馬蹄聲,一時之間,壓倒了一切雜音,成為了這片狹窄天地的主調,
明北京城的城墻,外城城墻周長有二十八里。
呈東西寬、南北窄的扁長形。
辟七門,四角建角樓四座。
城墻內為夯土,外包磚石。
外城城墻外層包磚厚達一米左右,足以長時間的抵御重型攻城炮的轟擊。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
永定門自是修建得氣勢磅礴。
其城樓為兩層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筑,覆以灰簡瓦綠剪邊,飾以綠色琉璃脊獸,兩層屋檐下設有規整的五踩枓栱,整體顯得既莊嚴雄偉,又不失華麗氣象。
儼然上國天朝,無愧神都帝京。
只可惜隨著明帝國的日暮西山,永定門在崇禎年間多次飽受戰火的摧殘,早已經不復當年的恢弘。
許多地方甚至有殘破的城磚都沒有修復,很多地方還存有箭孔炮痕。
耀目的金光破開了層層的云霧向著四方輻射而去,紅日緩緩的自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踏出永定門的甬道,陽光灑落而下,眼前的景象讓陳望的神情微微有些恍惚。
崇禎十二年,戊寅之變隨著青山關的大戰而落下了帷幕。
他奉天子詔命,隨同孫傳庭入京獻俘。
永定門的大門打開之時。
街道兩側是振臂歡呼的百姓,山呼海嘯般的聲浪淹沒了天地間其他一切的聲響。
但是現如今,長街空蕩,斷壁殘垣之間,荒蕪可憐,了無生氣。
昔日繁華的街市化作斷壁殘垣,枯草在瓦礫間搖曳。
再沒有那勢若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也不見昔日那些振臂高呼夾道相迎的百姓。
只剩下了風穿過殘破窗欞的嗚咽,如泣如訴。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