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巖雖然被殺頭抄家,但畢竟曾是權傾朝野的大奸相,還曾任劍南道西川節度使,在地方上經營了三年,他的死亡終究還是引起了西川的官場大地震。
路家滅門慘桉發生后很長一段時間,整個成都府都處于一種風聲鶴唳的狀態之中。
這些天里,牙行都暫停了發榜,各處酒樓茶館到處是復盤此事的江湖人和讀書人,而他們對時政的談論幾乎顛覆了吳求道對晚唐政局的粗淺了解。
照時人所言,比起藩鎮,晚唐的主旋律反而是朋黨之爭,安史之亂前后藩鎮勢力大漲,但經過了元和削藩、太和歸附兩次大規模的削藩行動,已經讓地方藩鎮勢力弱化了很多,掀不起多大浪。
所以,牛李黨爭、路韋之爭都是在國勢大致平穩的前提下進行的。
牛李兩黨均是士大夫中的精英,他們在晚唐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將動蕩的局勢平定了下來,反倒是牛李黨爭結束后,路巖、韋保衡之流的奸相胡作非為,將大唐局勢推向了懸崖。
所以別看吳求道讀的教科書上都說晚唐藩鎮勢力如何強橫,甚至影響了后面宋朝對地方大吏和邊疆武將的過度提防,但此時的藩鎮勢力并沒有吳求道想象的強大。
時政談著談著,這些無聊的讀書人又提起了那陳姓將軍所說的,韋保衡與郭淑妃的花邊新聞起來,要說也是,韋保衡與同昌公主才成婚一年,公主就死了,他哪來這么多恩寵啊
這些讀書人有模有樣地分析起來,原因很簡單了,韋保衡趁長公主生母郭淑妃淺談探視之際,花言巧語勾搭上了郭淑妃,所以在長公主死后,韋保衡還是靠著枕頭風當上了右丞相。
那長公主都死了,韋保衡不好再與郭淑妃保持不正當關系,那怎么辦呢韋保衡就籠絡起了郭淑妃弟弟內作坊使郭敬述
再往后,也是這韋保衡天生就是個做佞臣的料子,先皇崇信佛事,尤其在失去愛女之后更是一心求神拜佛,右丞相韋保衡便慫恿先皇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
咱就倒數百年前,憲宗皇帝一生勵精圖治、改革弊政、平定藩鎮,開創了元和中興,手底下更是有白居易、元稹、李吉甫這樣的名臣,但就是因為逢迎佛骨,被韓愈罵得青史留名。
那讀書人說得興起,居然有些忘形“迎佛骨能保平安嗎去年這佛骨才迎入長安宮中不久,就傳出了先皇駕崩的噩耗若不是新皇登基,我看這韋保衡還能再囂張下去”
“所以說路巖輸得不冤枉,人家枕頭風一直不斷,又能舍下臉皮替先皇做出逢迎佛骨這等腌臜事,你怎么跟他斗啊整個朝堂合起來都斗不過他”
有個嘴巴歪斜的光頭和尚不爽地反駁“什么枕頭風,先皇就是喜歡這種佞臣罷了,別往下三路閑扯,你這些話不過是道聽途說,當不得真”
那講古的讀書人搖了搖扇子“大師此言差矣,先不論咱大唐皇室向來于此事上荒唐透頂,鬧出了個臟唐臭漢的名聲來,更何況,我也是有證據的”
旁邊聽講的眾人起哄道“酸秀才,說說看,說說看讓這禿驢長長見識”
讀書人滿意地點點頭“盛情難卻,那我就講講啊咸通十三年,國子司業韋殷裕上奏先皇,韋保衡在公主府與郭淑妃行為不端,這是有據可查的,大家可知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