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求道得了軒轅鏡以后,便一個人在湄島附近修煉了起來。
一則監控是否有鮫人再次出現作祟,雖然當日整片海水都被打空了,估計鮫人活不下幾個人來,但畢竟吳求道沒法確定,所以還是先在這里瞧著點;
二來他親手把原身全家親戚殺光了,多少得意思意思,守上一段日子的孝,三年他做不到,三個月還是可以的,權當替前身了結前緣吧。
三者嘛,他現在對昆侖派的情緒很復雜,又失去了家人這個唯一的束縛,與其說他了結前緣以后念頭通達,不如說是當一個人失去了所有社會關系以后,就沒了立場和歸屬感。
就在吳求道閉關專心修行,不知年月的時候,整個大唐的運轉卻仍然在進行著。
少年天子李儇剛剛登基不久,尚且年幼,所以政事便都交托給了臣下,但南衙、北司互相矛盾,勢成水火,朝堂上的斗爭愈發激烈起來。
大唐官署在皇城,宦官機構在宮城,皇城在南,宮城在北,故朝官官署稱南衙,宦官機構稱北司,“南衙”指的是以中書宰相所首的文官集團,“北司”指的是以樞密使、禁軍中尉為首的宦官集團。
南衙北司之爭已經綿延了近百年,而政治力量的斗爭,背后的底氣在于他們掌握了軍權。
因為大唐長安禁軍同樣有南衙、北衙之分,分隸十六衛。南衙又稱“南牙”,兵分十二衛,隸屬宰相府管轄;北衙為禁軍,有羽林、龍武、神武、神策四軍,由皇帝直轄。
這樣的軍制規劃原本還算合理,意在“文武區別、更相檢伺”。但安史之亂之后,皇帝直轄的禁衛四軍,其統領權卻逐漸轉移到了宦官手里。
中晚唐時期,兩樞密使以及左右神策軍兩中尉,這四個最重要的北衙武官職位,都成了宦官兼任,時人稱之為“四貴”,而這也構成了“北司”內部最為基本的框架。
事情是怎么一步步發展到這個地步的呢
唐初,宦官人少位卑;但從玄宗開始,皇帝怠于政事,遂委高力士等宦官審閱奏章,開始參與朝堂政事。
安史之亂后,代宗首開先河,以宦官充內樞密使;肅宗時,以宦官統領禁軍,宦官典掌禁軍從此成為定制;德宗時,宦官染指了左右神策軍;憲宗時,宦官甚至能以樞密使的身份凌駕于相權之上。
由于宦官專權,與皇權和相權都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永貞革新、甘露之變等軍事政變都是因此而發生。順宗、憲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而穆宗、文宗、武宗、宣宗、先皇懿宗和新皇皆由宦官所擁立,其勢大難制可見一斑
自先皇懿宗以來,皇家用度奢侈日甚,而藩鎮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加上關東連年水、旱大災,地方州縣長官為保住頭上的烏紗帽,都不以實情上報,官官相護,上下勾結,即使偶有良吏上奏,奏章也都早早被壓了下去。
直到正月時,翰林學士盧攜直接上奏,要天子開恩下旨,免百姓所欠租稅,停止各地征責,以待夏麥,并令各地出義倉儲糧賑濟百姓,以度荒年
天子敕從其言,然而有司卻并未行使這條旨意,徒為空文而己。
同月,曾與駙馬韋保衡勾結,橫行朝野的前宰相路巖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