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奧地利戰場上就此只剩下了德意志哈布斯堡斐迪南大公一支勢力還在……
不過,因為德意志其他邦國的內部財政危機,軍隊撤退,原本打下的波西米亞地區全部進入了斐迪南公爵的口袋里,只要他能頂住塞里斯的進攻,斐迪南公爵或許還真能重新當選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德意志邦國的財政危機逐漸演變成了政治危機,大量的外國雇傭軍進入,使得德意志邦國的治安問題急劇惡化,這個時代的士兵可不是什么好好先生,那些債主只知道搜刮財物彌補自己的損失,才不會去約束士兵!
最重要的是,這些荷蘭人和瑞士人在德意志的領土上,可沒有什么顧忌!
神圣同盟眼瞅著神圣羅馬帝國剩下的半壁江山也要完犢子,終于不得不出手了!
在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教會,英吉利王國,德意志哈布斯堡聯合出手干預下,德意志邦國的混亂終于被壓制了下去,最終以各個邦國的掌權者出賣獨立權作為妥協。
剩下的半個神圣羅馬帝國各個邦國取消獨立權,遵從斐迪南公爵的指揮,以此來換取德意志哈布斯堡幫忙償還債務的幫助。
在戰爭結束前,所有的軍事行動都需要聽從斐迪南公爵的指示!
神圣同盟的各個國家發現,德意志這片地區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首腦,否則這場戰爭地理位置重要,面積廣大的神圣羅馬帝國恐怕等不到塞里斯出手就會自行崩解!
事實證明,神圣同盟的舉措是非常正確的,斐迪南公爵依靠富格爾家族用金錢換來了神圣羅馬帝國的臨時總指揮的位置,雖然還無法干涉各個邦國的行政,但各個邦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全面為斐迪南公爵服務!
理所當然的,塞里斯也沒有在這期間閑著,三個附庸國一邊吞并周邊的小邦國,一邊按照塞里斯的只是成立了萊茵同盟!
萊茵同盟是塞里斯針對神圣同盟設立的軍事同盟組織,萊茵同盟內各國統一聽從塞里斯的指揮,相當于從政治和軍事上將塞里斯名下的各個國家統一起來!
萊茵同盟除了薩克森,黑森,巴伐利亞三個附庸國外,還有塞里斯名義下的米蘭王國,奧地利公國和匈牙利王國。
當然,奧地利公國因為雙方反復的拉鋸戰,已經名存實亡,匈牙利王國因為忠于半人馬蒙古帝國的附庸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聯合進攻,也差不多快完犢子了。
米蘭王國因為法蘭西王國的拿破侖和西班牙王國的腓力二世聯手進攻,只剩下茍延殘喘的力氣……
萊茵同盟真正凝聚的,實際上是巴伐利亞,薩克森和黑森三國德意志國家!
萊茵同盟是塞里斯計劃取代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組織,這場戰爭如果塞里斯最終取得了勝利,萊茵同盟一定會取締神圣羅馬帝國!
至于為何取名‘萊茵’二字,主要是因為薩克森、黑森和巴伐利亞三國領土都經過萊茵河及其支流。
萊茵同盟成立后,巴伐利亞,薩克森和黑森三國聯合組建了一個總指揮部,負責三國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軍事上的配合,這才是萊茵同盟真正關鍵的地方!
萊茵同盟的軍事統帥部為塞里斯分擔了很大的指揮壓力,讓塞里斯不用插手三國戰爭,三國也可以自發性的發起進攻!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三國除了依靠人數越加龐大的骷髏兵第三軍團外,因為沒收了大量的反對貴族和叛變資本家的財產,和沒有了債務壓力,重新組建了本國的軍隊,對神圣羅馬帝國發起了進攻!
戰火在整個德意志地區蔓延,萊茵同盟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據弱勢,但神圣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力量都用在了奧地利戰區跟塞里斯互相傷害,面對三國聯軍的神圣羅馬帝**隊并不多。
除此之外,塞里斯嘗到了促發革命的甜頭,派出了大量轉化為侍僧的間諜前往勃蘭登堡地區,煽動民眾對哈布斯堡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