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就著不算明亮的天光用石頭沿著那塊區域磨,把它從大骨頭上分割開。
這個時間無疑很漫長,漫長的連秋最后哼起了歌。
她仔細分辨后才發現那個調子是“讓我們蕩起雙槳”,歌詞也就記了這一句。
這種心情下她看著山洞里的東西竟覺得有些新奇,又感覺到不足,尤其是晚飯的時候。
連秋的晚飯安排是一串葡萄,一顆瓜,一碗鴿子湯。
水儲存在竹節里,開口向上,在土地上插一排,基于空間利用,位于儲存空間的分割地帶。
做鴿子湯冷酷無情解決鴿子不是問題,已經是熟練工的連秋甚至積累了一堆粗粗洗過的小骨頭。
順便一提,角落里那只啃了不少大葉子的兔子連秋覺得可以宰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聽說過兔子的腸子是直的
反正給它做清理把連秋搞的很絕望。
要不然,餓一頓明天就吃。
因為實在想喝點帶湯的,兔子的體型超出了唯一的煮湯工具碗,得以見到新的一天。
定下明天食譜烤兔子的連秋正在煮湯。這是個很奢適的活動,以前是少肉,現在是制作過程太麻煩。
火堆中央要當上一塊石頭,足以把碗穩當的放在上面,裝上水和拔掉毛用硬木片劃開身體的鴿子。
接著就可以起火了。拿上角落的干草,對著發白的灰燼輕吹,在火苗竄起的那一瞬間把干草放上去。
不過這個過程要找準風向。
為了通風,做飯的時候門板是打開的,如果正對著風,吹起來的感覺絕對讓人淚流滿面記憶深刻,別問她怎么知道的。
干草的高度要不斷調整,火苗不能竄到碗口之上,不然可能會湯上起火,鴿子肉搶救回來也變得漆黑,白白浪費食物。
為了吃一頓飯,要廢上兩個小時的準備功夫。
火焰成為山洞內主要的光亮來源時,連秋忽然想到曾經見到的灶臺。
上輩子,姑且算是上輩子,城市里她因為江漠根本呆不下去,只能跑到鄉下,起碼有口吃的。雖然也遇到不少另一層面不是很開心的事情,她也見到了很多新東西。
比如鄉下的土灶臺。
她雖然不會做,但大致的結構也是知道的。
橘紅色的火光映著連秋的臉,無形的熱浪撲面而來。
如果把這塊火堆改成灶臺呢
越想越覺得合適。
起碼做飯的時候不用時刻注意火勢,也不用擔心火跑出來,睡覺的時候燒了山洞。
連秋記下一筆,默默盤算。
要做灶臺,其實也不是很困難,主要就是用石頭把鍋固定住。
拿兩塊差不多大小的矩形石塊,把碗卡在中間,火從碗下的空隙燒。
這就是它的雛形,而到了鄉間土灶那樣,需要更多的石頭,需要更大的鍋,也需要一種特殊的粘合劑,現代用的是水泥,古代用的好像是糯米漿。
糯米漿連秋是沒有的,她連小麥大米的影子都沒見到,白米飯和饅頭已經在記憶里升華成絕頂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