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說實話不是什么精細活兒,說有意思吧,可能也就幾天的樂呵。
嚴綺云這人呢,找樂子喜歡有頭有尾的,單單養蠶的快樂維持不了幾天,但若是從養蠶開始到紡紗織布一條龍就不一樣了。
她本就是喜歡折騰這些傳統手工的,不然這些年也不會學這么多技藝在手。
而且她學了這么多年的刺繡,絹布的好壞她也是行家,也算是有幾分觸類旁通。
于是她想了想,便把已經將自己手頭上的事兒交接好準備去蠶房走一趟的韶月給叫住了。
“等一下,過兩日再去,先著人在我們院里收拾一間蠶房出來。”嚴綺云興致勃勃的說道。
原本她只是單純找樂子,既然這會兒打算多弄出點而玩意兒出來,那她自然也是更加上心。
嚴綺云系好披風后也不在外頭久待,直接回書房開始倒騰。
刺繡她已經放下了好幾年,不過如今她的畫藝也越發精進,對于刺繡的花樣子、底稿還有針線走向之類的她已然有了些新的想法。
正好她也生出了些自己養蠶制紗織布的念頭,所以便盤算著是否可以嘗試著從頭到尾自己制作一樣物品來。
這方面她對自己還是有點要求的,既然做了那就往最好的程度做
別問嚴綺云找樂子也要找這么有難度的,主要是這會兒深閨女子常見的樂子她實在是感受不到太多的樂趣。
她又是個作息規律的,做事效率也高,襯得每天空閑的時間也多。
既然正兒八經要做這些,她便找了專門負責的人詢問織一匹布需要養多少只蠶什么的,然后還自己在系統以及這么多年她在古籍中抄錄出來的一些資料中把紡紗機和織布機相關的都翻了出來。
其實這會兒在紡織方面,清朝的水平不算太低的,畢竟前后數朝在這方面實在是富。
可惜工匠實在是沒什么社會地位,康熙也不看重這個,所以即便是有那種能提高生產效率的東西,也很少有被重視的。
身在這個朝代,嚴綺云才明白,有些東西不是古代發明不出來,而是發明出來也很難有推廣開的機會,全看上頭“天子”是個怎樣的人。
比如康熙,當年南懷仁帶來了那么多西方的東西,大部分都變成了“奢侈品”進了康熙的私庫。
紡紗機和織布機嚴綺云找了古籍資料才發現,即便因為改朝換代的緣故常有斷代,但是技藝一直是比較厲害的,大約是因為農桑類比較重視的緣故。
但是普及卻是沒有這種說法的,最好的那都是自己得了便藏了起來自己用,不會讓下面普通人學去。
畢竟是個菜譜都要藏起來傳家的年代。
即便是這樣,也是電力普及的年代才徹底的擊垮國內傳統的紡織業。
嚴綺云搖搖頭,不再去想那么多,她管不了康熙只能管好自己。
收拾出來的蠶房自然不在她住的正殿,而是從耳房收拾出來一間本身便不住人,只放了些雜物的。
屋里放著十來個多層木架,每個木架上都有個圓簸箕,可以說這規模也就比暢春園的蠶房要小一些。
她還專門安排了兩個人來照顧這些蠶,因為要負責喂食收拾之類的,比從前辛苦些,嚴綺云還漲了月例,手底下人自然也是競爭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