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有個想法。”魚年聞言忽然說。
沈玉看他“什么想法”
“我想在還能扮女裝的時候,留下一部電影,由我飾演女主,玉哥哥你說好不好”魚年征求沈玉的意見道。
“當然好。”沈玉毫無意見。
“但是只能先拍下來,上映就等我們公開之后,不然如果先上映,我那個沈夫人的身份就要被人猜到啦”魚年又說。
“交給我吧,我讓人先去寫劇本。”沈玉說。
“好。”
吃完早餐,兩人騎車游玩,第一站就直接騎到了圓塔。
他們到的時候陽光滿溢,這座十七世紀的獨特建筑有大半都暴露在了金色的光芒里,歲月沉淀下來的厚重和滄桑在這一刻仿佛被光芒拂去,一眼望去只覺得這座圓塔壯麗又奪目。
圓塔位于市中心的古老拉丁派建筑群中間,它與教堂相連,上方高懸一口大鐘,曾經圓塔被用作天文觀測臺,但在十九世紀因為游客帶來的噪音,天文觀測臺就已經改成了觀光景點。
原本的圖書館改為藝術走廊和音樂廳,只有與圓塔相連的教堂仍然開放,向人們展示其中的藝術魅力。
兩人在圓塔后將自行車停下,繞到滿是浮雕的入口處。
圓塔沒有臺階,是一條螺旋形的斜坡通道,條形石塊鋪滿地面,之所以這樣建,當時是為了可以騎馬登塔。
圓塔的窗框非常古典,是雙層中空對稱的設計,而且向外延展,有一個臺階,使得窗邊成了小小的休憩之地,窗臺的寬度能坐一個人,塔內墻面與頂部純白一片,卻又會因為灑進來的陽光的緣故不斷變幻色澤,窗框在光照下投射到了墻面上形成豎長的光斑,圓形的建筑使得每一扇窗的光照都不盡相同,而坡道上什么都沒有,幾乎每走五步就有窗,因此目光幾乎都會被每一扇窗吸引過去,窗外的景色和光影皆各自成景,讓魚年想到了有一年沈玉給他帶的小禮物,萬花筒。
“這樣看出去真像一幅畫。”魚年站在臺階上,正對著其中一扇窗外的景色說道。
沈玉站在他后面的臺階下,差不多同一個視角,方格子窗框,窗外綠頂紅瓦,也有灰頂紅墻,再加上光影不經意間的投灑,真的是美如一幅畫,而這樣的窗景,用相機拍下來會少了許多味道,必須用雙眼去看去體會,才會覺得自己是身處在這樣的風景中的,而不是旁觀者。
魚年和沈玉就是如此,他們外出游玩很少用相機,他們更喜歡用眼睛去看,去感受。
有個學者針對如今的朋友圈現象有過這樣的評價旅游是給別人看的,實際上當你拿起手機拍照的時候,你也一樣是個旁觀者,而不是正在看風景的人。
你想成為生命的旁觀者還是當事人,選擇權都在自己的手里。
兩人看了會兒,再往上一直繞到塔頂。
圓塔的確不高,登頂之后能眺望哥本哈根全景,卻遠不到俯瞰的程度。
各色建筑鱗次櫛比,屋頂都是彩色的,一眼望去連綿錯落,近處房屋整齊排列,每一扇窗戶在光照下顯得耀眼明亮,成群結隊的鳥兒們飛落至某片屋頂上,如同占據高地的一群小霸王。
如今時間還早,游人不多,三三兩兩的,這讓兩人在塔頂流連了好一會兒。
騎自行車的好處就是走街串巷,魚年貼近欄桿往下直望,找到了他們剛剛來時的路。
下去的時候,魚年指了指隨便一扇窗的小臺階,湊到沈玉耳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