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打開平板電腦,開始認真研讀。
學習了這么久的數學,或許可以攻讀一下父親的文章,再加入自己的思想,將其整理成一篇論文。
全身動作映射機器人,想要實現的功能是:人類做一個動作,機器人會做出一個幾乎相同的動作,類似于葉開富剛剛做的那個機械臂。
不要小看這個功能,它是“動力外骨骼”的基礎以及前提!
動力外骨骼,又稱動力甲,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熱點。
它不僅僅是一種戰爭兵器,也可以用于民用,譬如說:直接代替宇航服。
由于納米材料的蓬勃發展,宇航服正朝著簡便、輕快的方向發展。但有一點是免不了的:無論如何,宇航服都得攜帶一個大大的氧氣瓶,以及大量的維生系統、通訊系統。
宇宙是危險的,無論是漏氣,還是失溫,任何一點差錯都會要了人命。這些維生系統還必須得攜帶,少一樣都不行。
所以科學家們設想,干脆用“動力甲”這個更加笨重的家伙來代替宇航服。反正有了動力甲,帶再多東西也不發愁,而且更加安全、更加可靠。厚厚的裝甲就算被高速運動的太空垃圾打到那么一下,也不算什么。
除了代替宇航服外,動力甲可以通過VR設備與人類連接,代替人去做一些危險而又有難度的工作,人類只要遠程操控即可,不再有生命危險。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動力外骨骼的研究工作已經持續了十年,依舊還處于試驗階段。
主要原因,還是……技術不成熟。
舉個簡單的例子,用一只手握住一個氣球,然后上下左右高速晃動,這一個動作,對于人類來說再簡單不過了。
但對機器人來說,無疑難于登天!
為什么?機器人可沒有自我意識,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力道,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晃動,這些全都需要用數學來解決。
再靈敏的傳感器,也不可能像人類皮膚那樣功能全面。握住氣球,首先要調整好機械手的協同壓力,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則直接捏爆。想要高速晃動就更加困難了。
據說在10年前,某小公司發明了一個快速測量壓力的專利——“MIA壓力傳感系統”,就是葉開富用的那個皮手套,一年賺的專利費就有數億之多。
當然,除了協同壓力外,還有更多更多的難點,譬如關節驅動力、身體平衡能力、控制算法等等。這么復雜的項目,各種硬件軟件,動輒幾百萬行的代碼,不是張遠一個人能夠搞的定的。
故而,他只是想要解決其中的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然后寫成一篇論文或者專利,如果能夠給基金會帶來創收就再好不過了。
“來吧,寫論文!”
說干就干,一行小字出現在屏幕上。
《一種基于幾何群論以及拓撲學的高自由度機器人運動學分析理論》……
越是研究,越讀越覺得其中的思想深奧繁雜。
老爹的點子里,主要研究的是“27個自由度”機械手的復雜運動學情況,蘊含了群論、拓撲,還有一些超復數方面的知識,看起來頗為吃力。
就算讀懂了其中的靈感,也不意味著整篇論文就能夠順利出來了。
老爹只給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后邊的一大堆空白還要張遠來完成。
寫論文是很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像海綿擠水一樣,有著大量的細節要做,想把靈感完全展現出來并不容易。
張遠的大腦飛速運轉,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他試圖理清楚整個思路,但很快又被大量的細節問題給卡住。
有時候就是這樣,很多看上去“顯然”的問題,寫論文時又變成了攔路虎,變得非常“不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