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心道難道功成名就就不用“吾日三省吾身”了不成
但非議故閣老重臣,張津自然不敢,只好干笑道“表少爺說得有理,不過小的還是覺得這名字取得極好。”
高務實心里裝著事,不想在這種事情上閑扯,笑著把話題轉了回來“你方才還說要為我介紹一下財帛收支的事情不是說這別院一共也就百畝左右的田地么,我雖然不務農桑,但想來區區百畝地,供應這么大一處莊園總是不能的,說說看,每年要填多少銀子進來”
張津笑道“小的就知道表少爺會有此誤解。”
“誤解”高務實詫異道“怎么,難道這百畝地還真能供應這么大一座莊園不成”
“百畝地自然供應不了。”張津笑著解釋道“但是表少爺,百畝地這個說法只是田冊上的記錄,其實這所三慎園名下,光論田地,便有上田四百三十七畝,中田七百八十二畝,下田九百六十六畝。”
高務實頓時呆住了。
他心里盤算了一下,三慎園名下有地三百頃左右,也就是一萬五千畝,這里上中下三類田,大概差不多兩千兩百畝咦,好像這個比例也不是很夸張的樣子
“可是,為何田冊上只有百畝田地”高務實忍不住問道。
張津有些尷尬地笑了笑,支吾道“這個呃,老爺買下這里的時候,價格是按照實際田數算的,但表少爺您可能也知道,咱們大明的田地這個,有很多都是不在冊的。”
高務實忽然明白了過來這他娘的不就是隱田么
隱田這件事,高務實其實也是知道一點的,只是因為年紀小,沒人跟他仔細講這茬,所以不是特別熟悉。
其實大明有一個黃冊制度,其將各地人口、田地和資源情況統一登記、造冊,作為繳納賦稅的憑據。但是土豪地主與官員勾結后,許多官員就在這上面造假,其中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劣質紙張制造黃冊,使得黃冊在保存過程中由于紙張損壞而無端消失。
黃冊屬于原始檔案,你原始檔案上都沒有這塊田地了,這塊田地的實際主人自然不必再為這塊地交稅,這還要解釋么
其實也就是這塊地早前來歷比較神奇成化年間的大宦官汪直弄來的人家汪直是什么人,當時他的權力可能也就比后來的九千歲差那么一丟丟了。以他的能耐,拿下地來動點手腳,原本兩千兩百畝地落實到黃冊上只剩下一百畝很奇怪么
要知道,黃冊造假的辦法可還不止這些,另外有些官員們干脆在黃冊登記之初造假,把土豪地主登記為貧民,而把貧民登記為地主,結果賦稅責任都落到貧民身上,造成大量貧民逃亡。
貧民逃亡后,官員們也不怕,再把去年的黃冊再原樣抄一遍,送上去湊數,結果幾十年下來,內容居然一模一樣,甚至出現全縣內人口皆百歲老人這樣的咄咄怪事。
之所以那些官員敢這么干,可能主要是在朱元璋死后,沒有一個皇帝認真核查黃冊內容的真實性,也沒有派人認真調查各地人口、田地、資源的實際情況,于是給不法官員和地主鉆了空子。
其實鉆空子的辦法還有很多,只是高務實不知道罷了。
但眼下就出現一件尷尬事了高務實心目中是有要在將來推行的田地重新丈量計劃的,可他卻萬萬沒想到,現在自己名下居然也多出來兩千多畝隱田,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