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國彥的父親、高務實的二伯高掇當年從了武,但高國彥畢竟是如假包換的“高家少爺”,這個名頭往這里一擺,主仆名份就一目了然,只要他本人不是塊爛泥巴,三慎園這邊的三大管事就誰也別想能拿捏住他。
封建社會的地位差距,很多時候就是這么難以彌補、難以追平除非你有本事去考個進士回來。
高陌和高小壯二人任務也分配了,人才也推薦了,高務實便讓他們下去自己想想接下去的差事應該怎么辦。這兩人明天一個要負責招募護衛家丁,一個要組織香皂生產,都得自己去思考工作怎么展開。高務實自己心里當然有比較完整的思路,但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不要說,而是看看高陌和高小壯打算怎么做。
這倒不是高務實存心偷懶,這是他前世自己悟出來的一點點所謂領導藝術不要把手下人該做的事情幫他們指點得一清二楚,讓他們只要跟著自己的指揮棒去做就能輕易成功,否則這個人就算原本有能力,遲早也要被你這個當領導的弄廢掉。
正相反,作為領導,要能充分放權,讓手下人自己去思考、去實踐,而領導自己要做的,只是明確大方向,在萬一他們有走上彎路的可能時,幫他們扶一把舵,把方向扭轉回來就夠了。惟其如此,才能鍛煉手下人成長前世組織上培養干部,大多時候不也就是這個套路
畢竟只有高務實自己才清楚,自己將來可能涉足的產業會有多么廣泛,如果不是從現在開始就盡可能多的培養人才,難道將來自己一邊做官,一邊還要親自管理那么多的產業就算累死了他也辦不到。
他固然有心救明,但卻沒打算做英年早逝的諸葛孔明。
當然,這倒不是說諸葛亮就不明白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歷史上諸葛亮真的就不能挖掘出人才嗎侍中董允、長史費煒、大臣楊儀、參軍馬謖等,這些人才都是國之輔材,蜀國以三國低弱之姿能夠存在,本身也是其國內安定團結的表現,否則魏吳兩國豈能那么久找不到機會
但諸葛亮再厲害,也畢竟是人,有他的局限性。他自身的多才決定了他更適合做管理層,卻不適合做決策層。他喜好多才的能人,卻不愛用道德不純卻有大能力的人。
用人堅持才德兼備,這種思想在承平之世可以大行其道,但在戰國求存時期,卻不能成為用才的主導思想,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可是縱觀諸葛亮主政后期,先德后才的思想偏偏成了他用人的主導,其弊端自然也就逐漸顯現。
譬如蜀中原有人才中,自認才智僅在諸葛之副的廖立,被長期放在清閑職位掛名;能臣李嚴允文允武,卻因糧運一事被貶,再未大用;大將魏延就更有趣了,只因“腦后天生反骨”便不能盡其能而用之,最終在諸葛亮棄世不久被逼謀反。
再有就是,德、才這種東西,本身很難列出什么具體標準,多數情況下只能以個人標準來判斷。參軍馬謖,馬氏兄弟以名聲起仕,后隨軍獻策,深得諸葛認可,結果街亭一役,一著輸,全盤輸,整個北伐功敗垂成。
所以高務實的人才培養計劃,更加偏向于從低處做起,從小事做起,首先看能力,其次才去考慮德行。如果手底下某個人可能有才,那就給他一個機會負責某件差事,而高務實自己就從他這件差事的辦理中分析這個人的性格、能力、品性等等,然后再考慮對他今后的使用,或者說考慮進行傾向性培養。,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