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夫子們看著這名學者,倒是沒說話,而是看向皇后娘娘。
因為這名學者并未說錯。
圣賢所說的意思是,聰明的人自以為是于是行為過激,愚鈍的人因為智力不足所以處事不夠到位,而賢能的人所作所為超過了限度,沒有才能的人更是做不到這些。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道理如何做了,就直接去做。
若是細想,確實有些相對。
實際上這些日子來,關于知行合一的說法,夫子先生們也沒少發生過爭辯。
其中就有人拿出來過這一段,并且直接表明知行合一的不合理。
學問學問,本就是學與問并行,從來如此,今后也是如此。
蘇長安笑了下后說道:“先生可知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學者點頭:“也是貴國一名圣賢所言思想。”
蘇長安繼續說道:“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而且我曾言踐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做菜,將做菜這門手藝做到盡善盡美,色香味無可挑剔。比如建筑,將樓宇亭臺建得堅固美觀使用,美輪美奐,風雨不倒地震不塌。比如造船,將造船原理吃透,用料堅固,風浪不沉。這便是格物致知,將一件東西一件事情研究到極點,明白其中所有的道理。做到格物致知,方能知行合一。”
聽到這話,學者有些異樣的看著蘇長安,而下一刻開始思慮什么。
文會大廳之內的眾人更是一個個低頭思慮,有些本就覺得知行合一很好的夫子更是點頭贊許,再看皇后娘娘越發欽佩。
又一名學者站起身朝著蘇長安恭敬行禮后說道:“尊敬的皇后娘娘,若是依照您所說,用大夏話語,不應當是知而后行嗎?”
蘇長安聞言笑了下后說道:“不一樣。”
這名西域學者恭敬看著蘇長安等待蘇長安接下來的話語。
蘇長安想了下后說道:“我剛剛那些例子可還記得?”
這名學者點頭。
蘇長安說道:“你若是只知道道理再去做菜,你知道放多少鹽,放多少油嗎?或是菜的數量這些,即便有明確菜譜讓你照著做,可能做出好吃的飯菜?蓋房子,你只是知道理論,去蓋房子的時候地面情況還有木頭那些跟理論不一樣了你要怎么辦,還有造船,你知道怎么造船,可只知道理論,你真的就造得出船?工具怎么用如何用你知道?”
“只是知道理論就去做這些事情,這是知而后行。弗學,弗問,弗思,弗辨,就會導致知之淺,知之粗,就會導致實踐的不準確。知,并不是最終的目的。篤行,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儒家強調對行為的反省,但反省的前提是知足夠博。足夠深入,故而圣人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博學才能準確反省,才能對自己遇到的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定位。”
“而這些也就容易出現剛剛說的知者過之這些事情。也因此,知行合一是必須的,我知道的時候做,做好了這"知"就是對的,錯了,那就是錯的,再去找正確的"知"。”
蘇長安說到這兒,看到眾人有些異樣的看自己,想著自己是不是背的太多了,于是改口道:“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里是知識,你走的路看到的東西這就是踐行。而同樣的道理,你也不能只是行,而想著從行里面學知識,這肯定不行的,因為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三季人不可以言四季,若是知道的太少,就會變成跟夏蟲說冰,跟井蛙說海,跟三季人說有四個季度一個道理,在他們的知識范疇里沒有這些概念,你說再多也無用。”
“所以必須是知行合一,唯有知道才能去做,唯有行過才有真知,因此知行合一之下,我們這些普通人才會越來越好。正如您兩位學者,讀書為何,為了博求知識,年少有所愿,所以這一路走來一邊學一邊行,才有如今模樣。”
說了一大堆,蘇長安看著下邊的人不說話了。
包括牧序,自己爺爺,楊善長,吳擒虎等全部看著她。
蘇長安沉默了一下,然后看了眼身邊夏鳳翔。
注意到夏鳳翔依舊閉著眼睛,這啥時候了都,還閉眼!
這樣想著,蘇長安笑著看向眾人,站起身作揖后說道:“今日來的皆是大儒夫子,這些東西,大家其實無需往心里去,當日荀司業拿到那個紙張,也是我偶然想到,所以練字下隨手寫的,今日所言也是我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