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厥幕府時代,對于東方的畏懼并隨著雙方的熟悉而消失,因為很快,更大的刺激就來了。
塞爾柱王朝統一了從河中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還活捉了東羅馬皇帝,打進了天方教各國長期未能染指的小亞細亞,在這里分封了羅姆蘇丹國。
在東方,遼被金滅亡之后,耶律大石率領殘部逃到西域,建立西遼,并且與這里的霸主塞爾柱王朝發生了矛盾。塞爾柱的中興之主桑賈爾于是決定親征,消滅這些東方來的異教徒。
桑賈爾并不是昏庸的人。相反,他年少有為,征戰一生,是當時著名的英雄人物。
11歲的時候,失去父親的桑賈爾就在呼羅珊擔任總督,東征西討,鎮壓各地反叛勢力。之后,他又加入了突厥王朝例行的內戰,19歲時就擊敗了一群親戚,奪取蘇丹之位,成為各突厥王朝的宗主。
迎戰西遼的時候,桑賈爾57歲,依然在各處親自征戰。他顯然不是不懂軍事的人,相反,從中亞草原的喀喇汗,到敘利亞、小亞的各王朝,幾乎都交過手,硬靠著武力把四分五裂的天方教世界重新捏合起來,軍事經驗和政治經驗都非常豐富。
而他的敵人,后來真正意義上,從契丹到愛爾蘭都大為出名的耶律大石,比他小兩歲。戰績上,也遜色的多。
如果按北宋的觀點,耶律大石其實是個文官。雖然有個耶律姓,但他家和皇帝的關系太遠了,最后是靠科舉才當成官的。
遼國的科舉只有漢試,考試內容就是傳統的漢文試題。雖然后期對所有民族都已經放開,但其他人想去考試,也都得跟漢人去卷。本來人就少,文化底蘊也比不過人家,因此考上的寥寥無幾。而耶律大石,就是史書里僅有的兩個契丹進士之一,屬于學霸級的人物。
考上之后,他就去翰林院了。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因此宋的史書里,他也被稱為“大石林牙”,意思就是當翰林的大石。唯一的優勢,大概是遼宋制度頗有差別,他們學的更多的是唐制,所以文武分離不太明顯,讓耶律大石還有一些參與軍事的機會。
不過,在來到西域之前,耶律大石的戰績也不怎么樣。
他的戰場高光時刻,是反擊北宋的進攻。
遼國的最后幾年,失敗幾成定局。在燕云地區,統治也變得嚴重不穩,很多當地漢人希望能夠投靠北宋,獲得庇護,不少地方官吏主動向北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