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啊。完全按照當地人的發音,這名字得寫一大串。羅斯人名字本來就長得離譜,前面再加上這些莫名其妙的發音,得寫多長啊”李玄英贊同道“我看,劇本作家都不敢這么寫,否則劇團掌柜的,得認為他是強行湊字數。”
郭康只能點頭贊同。
斡羅斯這個詞,大概真的是苦于舌頭顫不起來的人發明的。
至于他那個時代,這個翻譯和實際發音差別就更大了。
斡羅斯是對“嘟嚕嘟嚕羅斯”的模擬。在這個時代,這些東部的斯拉夫人城邦和公國,確實在自稱“嘟嚕嘟嚕羅斯”,但之后,人家改名字了。
按照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造詞習慣,表示地區的名詞,詞尾都統一加上了后綴,變成“某某某亞”這種名稱。土著嘴里自稱的“羅斯”,就這樣變成了“羅西亞”。
到彼得大帝當政的時候,為了和歐洲對接,使用了這個希臘羅馬名詞作為外交場合的正式稱呼,所以國家的名字就成了“嘟嚕嘟嚕露西亞”。此后,一直沿用到他那時候。
至于“斡羅斯”和“嘟嚕嘟嚕露西亞”哪個對,其實也是不好說的。因為這個國家確實有兩套稱呼。
后世把統一之后的羅斯國家稱為“沙俄”,也是一種簡化。
沙皇這個稱呼最早來源于保加利亞,而且不是什么“皇”,就是凱撒。保加利亞的統治者西美昂通過戰爭,迫使拜占庭政權授予自己這個頭銜,因為他的最終目標,是進入君士坦丁堡當皇帝。
這一舉動,在當時也不是什么新鮮操作,理論上什么人都可以當羅馬皇帝亞美尼亞人已經成功了,而塞爾維亞人會在將來進行嘗試。
只不過,西美昂最后沒打進城,沒能當成全羅馬的巴塞琉斯,所以只好暫且停在這一步,當保加利亞的凱撒。這同樣也不奇怪,因為那個時候的政權,與后世的民族國家并不一樣,并沒有多么明確的界限。理論上,大家都可以加入羅馬體系,獲得和使用羅馬頭銜。所以,這個稱呼,就在保加利亞傳承了下來。
之后,更遠的斯拉夫人,也學到了這個名詞。
只是,斯拉夫人崛起的時代,東羅馬的勢力已經十分衰落,他們直接接觸的管理者,是蒙古人。所以,雖然使用凱撒這個名詞,但在斯拉夫世界里,它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當時的文獻里,金帳和他各個支系的大汗也被叫做沙皇。一直到近代,俄羅斯、波蘭等國的公文里,還把克里米亞汗稱為克里米亞沙皇。
伊凡四世當年,甚至搞過一次禪讓表演他先推舉莫斯科的傀儡卡西姆汗擔任沙皇,過了大半年,再讓卡西姆汗禪讓給他。因此,很多后世文獻會把卡西姆王朝也視為沙俄的一部分。這么來回折騰,讓人懷疑他這沙皇到底是羅馬的還是蒙古的
伊凡四世所屬的留里克王朝后來絕嗣,戰亂之后,羅曼諾夫王朝繼承了沙皇頭銜。但羅曼諾夫的開國沙皇,只是伊凡四世皇后的侄子,大概類似于斯拉夫王莽這種血緣關系。這導致羅曼諾夫家族的合法性先天不足,在后來造成了大量的麻煩。
到彼得一世時,他終于受不住,決定出走,在北方芬蘭灣邊建立了新首都彼得格勒,并且使用歐式的“英培拉多”頭銜,相當于自創了一個新法統。國家的名字,實際上應該叫“英培拉多的嘟嚕嘟嚕露西亞”。
從“羅斯人的凱撒”到“露西亞的英培拉多”,實際上已經是兩套東西了。至于到底哪個更算數,真不太好說,因為很多時候,包括官方場合,他們也是兩個都用。
明朝幾乎沒有和這個國家接觸過,清朝倒是接觸的很早。但清朝把俄國統治者,直接叫“察罕汗”,意思是“白汗”,回避了這個問題。
后來,“白汗”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新成立的紅帳汗國,用的又是一套新法理。在這套敘述中,“嘟嚕嘟嚕露西亞”稱為紅帳汗國下面,一個兀魯思。
但紅帳汗國也很不穩固。早期,在強勢的玉素甫孛羅帖木兒汗等人的領導下,汗廷還很有威望。但后來,一旦大汗暗弱,就越來越難以維持。沒多久,紅帳汗國也瓦解了,一眾兀魯思都獨立出來,不再承認大汗的權威。
現在他們到底是哪個法統,估計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估計暫且也沒人還有這個閑心,去糾結翻譯選詞的問題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