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說的都是比較理想的情況。現實中,很多情況下,是做不到的。”郭康無奈地補充道“而且說實話,怎么區分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也是個很麻煩的問題。”
“是這樣么”朱讓娜問。
“我以前也覺得,只要區分華夷,就可以了。但我后來看四爺爺那邊的情況,比這麻煩多了。”朱文奎搖頭道“有些人,患難時候就很可靠有些人,給錢的時候是才能幫忙還有些人,不但要給錢,還得用武力和法律約束,才能去干活。”
“而且這些不同可靠性的人,很多時候不見得就是用族群來區分的當年,有些經歷過元朝統治的蒙古人,跟四爺爺打北元的時候,比漢人積極多了。但他們的后代,也不見得就和父輩一樣,情況比這個要復雜的多。”
“總之,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不僅需要完善的制度,還需要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看得多了,我倒是覺得,玩砸了才是常態吧。”
“是的。”郭康點點頭“理想的情況,是腹心地區的漢人都衷心為國,天天操練,還產出補貼邊地邊地的漢人都忠于朝廷,勤懇戍邊,還主動出擊,打擊胡人,雙方團結一致,都去對付外族。”
“但實際,往往是腹心漢人嫌邊地漢人貧窮粗野,認為他們胡化了邊地漢人嫌腹心漢人腐化墮落,認為他們蠻化了。這倆不打起來就不錯了,還指望他們看在同胞份互相幫忙么”
“這個心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宋國的情況了。朝野下,很多人認為,唐朝出于夷狄,血統與鮮卑有染,衣冠又沿襲北齊,所以是個胡化的、不純正的政權。而大宋在這方面,比他做的好得多。”
“說實話,這個是有點讓我意外的。”脫歡評價道“可能是我書看得少,沒理解他們怎么想。”
“因為他們想的角度不一樣。”郭康解釋說“宋人認為,唐朝的盛世,如貞觀、開元之類,只有二三十年就結束了。但大宋立國以來,百多年都是盛世,只此一項,就比唐朝強得多了。”
“宋人看的是經濟發展,不是軍功,所以自然會有這種想法,實際也不奇怪。站在他們的角度,大宋確實是自古以來,經濟最繁榮、最為富裕的國家。宋國君臣,也深以為自豪。”
“其實你也不用看太多書,先生給你的朱子著作,你看一看,就知道了。”他對脫歡說“朱熹記錄說,宣政年間,朝廷宣傳的口號叫豐亨豫大,主張當今是富裕興盛的太平安樂之世,不需要奉行節儉的傳統,而是應該多花錢,顯示自己的強盛,這樣對于國家反而是有好處的。”
“這是為什么”脫歡疑惑道。
“這個講起來就太復雜了。反正,執政的蔡京等人,確實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郭康說“朝廷里多次有人談及前朝節儉的政策,他們都能加以辯駁。你要是感興趣,可以自己看看宋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