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答戰爭”的另一個成果,是開始推行過渡性的管理和征兵方式。
紫帳汗國這套制度,在當地其實是個特例。甚至在汗國內部,也只有一部分地區能夠推行。
不過,即使如此,在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改進與磨練后,它也漸漸完善起來,并給紫帳汗國了充沛的兵力。
在歐洲和西亞,軍團士兵算不是最優秀那一檔的戰士,但汗廷下都相信,他們肯定是最稱職的士兵。
連神羅和波蘭等老對手,都經常誤判紫帳的兵力。
一方面,很長時間,他們都理解不了,紫帳汗國占領的這點破地方,怎么拉得出這么多正規軍。
另一方面,可能是起家時就有的影響,紫帳軍團極其重視后勤與機動能力。在這個時代,對手即使能湊出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集結和行動,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所以,即便總人數不如對方,紫帳軍隊往往也能在具體的戰場,制造出多打少的機會。
但到了巴西爾的時代,由于領土快速擴張,紫帳汗國的控制區內,已經不是南衙、北衙兩種兵制就能覆蓋的了。為了有效利用這些地區的戰爭潛力,新的“輔助軍隊”、“同盟軍隊”等概念,也被引入了進來。
最早,這類軍隊還很松散,基本就是承認當地貴族的統治,然后把他們的武裝,作為附庸軍隊,整體收編進來。不過,這種“同盟軍”往往不怎么穩定,戰斗力也參差不齊。后來,隨著汗廷管理能力和整體實力的提升,大家開始摸索更好地利用、消化這些力量的方式。
巴西爾對于塞爾維亞地區的整頓,就給汗廷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之后,汗廷決策者們也一直參考這些經驗,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民俗和各方力量對比,制定不同的編組方式。
如今,塞爾維亞的平原地區,也基本成了軍府。不過在山區,還是有一些騎士領地存留。這些人在歷次戰爭中表現都不錯,所以汗廷也不太想忙著改變。而他們到底算輔助軍隊還是同盟軍隊,就不太好說。
當然,按照他們自己的意見,應該哪個都不是,就是軍團正規軍本身。為了彰顯自己也是“正經羅馬人”,騎士們定期就會派出代表,到大都探望巴西爾的遺孀伊麗莎白太后,每次都搞的大張旗鼓。
實際,有些人認為,北衙軍本身也是一種輔助軍軍制。只不過這個說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對,不怎么流行就是了。
而真正意義的輔助軍隊,還確實就是北衙軍搞出來的。
“安答戰爭”爆發時,紫帳汗國剛剛借助帖木兒和脫脫迷失的決裂,吞并了格魯吉亞和特拉布宗。這些地方,管理機構還沒建立起來,也沒法組織可靠的軍隊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