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完電容器,郭康又給他們看了看各種線圈、金屬片和其他器件。
“除了制作這些成品,制作它們的材料本身,也會是未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郭康提醒他們“你們知道,之前為什么我一直缺錢,連大牧首的資助都不夠用么”
“這些器件很昂貴”一名修士問。
“是的。”郭康點點頭“比如這個東西。”
他拿起一個線圈,修士們發現,它沒有和其他線圈一樣,在銅線之間夾著棉線而且,這線圈似乎不止一層,密密麻麻纏了很厚。
“這是我們目前能做的,密度最大的線圈了。”郭康說“我們需要保證,銅線之間不接觸,否則電不會經過這一圈圈銅線,而是直接從接觸的地方流走。之前,用的沾了油的棉線,夾在中間,防止兩邊的碰觸兩層銅線之間,同樣要墊刷了礦物油或者瀝青的棉布。這樣,就會增大體積和重量。”
“我之前想到的方法,就是像這樣,刷大漆。”他指了指銅線表面的黑色外殼“兩根線之間稍微留些縫隙就行。纏好一圈,等漆干透,會形成不導電的硬殼,然后再在面纏第二圈。這樣可以比剛才那種節省不少空間和重量。”
“但我們沒有這種東西,只有明朝和爪哇元那邊才有就這點嘗試用的,還是我找孫十萬高價買的。”
“大量制作的時候,我們只能拿蟲膠代替。”他拿起了另一個外殼發紫的“但蟲膠也不是什么便宜東西,這玩意兒是印度產的,一樣也要進口。”
“然后,這個鋅片就剛才做電池用的。”他拿起個金屬片“我們這兒只能做合金,單質的鋅現在只有印度和明朝能生產。也得進口。”
“還有這個。”他抽出一個瓷筒“比起我們這邊的陶器,這種致密、不吸水的瓷其實更適合。但這個也得進口。”
“等下。我們連瓷器都不行么”脫歡問。
“瓷器的核心是那個高溫窯。那東西規模很大,需要眾多專業匠人合力才能完成。”郭康說“我們的匠人大多是零散地離開中原的,成規模的隊伍,也是軍事、水利方面為主,這方面不太行。”
“你看,造紙、火藥之類的產品,早就隨著西行的匠人傳播出去了,但現在整個世界,只有明朝和爪哇元有制瓷的能力,連日元都勉強的很。”
“絲綢這東西,都因為蠶種的流出,傳播了出來。但瓷器是真不行。”他舉例道“元朝的時候,有葡萄牙人幾經輾轉,得到了高嶺土和燒制瓷器的工序流程,但回國之后再嘗試,還是失敗了。”
“這東西就是,送你原料、給伱說明書,教你燒,你都燒不出來。”他連連搖頭“我知道這個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現實就是如此。在歐洲想燒出真正的瓷,得等幾百年之后了。”
“這么一說,確實很要命啊。”脫歡明白了他的意思“哎,咱們丟掉的技能太多了。現在除了種田和打仗,感覺什么都不算擅長。”
“這是要什么都靠買,現在還好說,將來需要大量制作的時候怎么辦”他擔憂地說“那邊戰爭都不帶停的,隨時可能斷貨。我們還是得想辦法自己做出來才行。”
“電池的話,目前我有個替代方案。”郭康說“我試著用鉛和硫酸制作電池。鉛作為一極,紅丹加工之后做另一極。這個方案可能更好些,但難度也提高了。”
“有方法就行。”脫歡倒是心寬“我覺得這個思路不錯。我們羅馬人就是鉛玩的熟,這屬于揚長避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