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了。”郭康指出“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神還是多神,而是有效的組織。”
“相比而言,當時的一神教更有組織,也更能適應帝國統一之后的狀態。教會削去了大量重復、浪費的宗教活動,還采用了不受族群和地域約束的普世教義。相對于傳統的多神教,自然就有優勢了。”
“不是因為教義更接近真理,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伊蓮娜夫人似乎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做一個對比,就可以知道了。”郭康說“現在我們的宗教,是天兄在猶太教的基礎改革出來的,有很多基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但雙方卻水火不容,當時就爆發了激烈的對抗,猶太祭司們對他可謂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后來,被世人廣泛傳播和接受的,也是天兄創立的十字教,而非原本的猶太教。這里面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和門徒們另外加了一套經書,改變了神只會保佑猶太人的說法,讓天父真正成了誰都可以信仰的神。”
“這樣一來,雖然基礎的規則差不多,但十字教就獲得了遠超對手的巨大優勢。”
“所以,這里面的關鍵,確實可以說,是看誰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郭康糾正道“但因果關系是倒過來的不是因為祭司們琢磨一陣,認為自己的想法接近真理了,就直接被大家接受了而是因為大家更加接受,才得以證實他更接近真理。”
“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它更容易被接受。如果我們明白了這里的原理,那就能更接近真理了。”
“那你認為,這里的真理是什么”伊蓮娜夫人追問。
“就是剛才說的組織能力啊。”郭康回答“另一個例子,其實就是塞里斯。”
“有些教士認為,他們還是原始的多神教。但也有人認為,他們實質已經是一神教了。不過在我看來,他們的了解還是不夠,認知也是有偏頗的。”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區別,關鍵不在于神的數量,而是神的組織形式。”
“教會也收編過很多異教神靈,把他們稱為天使或者圣人,把傳說解釋成拜帝教背景的故事。那么,叫神,叫圣人,叫漢語的神仙,有什么區別么我認為是沒有的。”
“一些古代哲學家和神學家認為,語言中包含著神性和理性,背后包含著萬物的法則和秩序。但我認為,名稱只是個代號,無關物體的本質。否則,我們換個語言和詞匯來描述天父,就不是同一位神靈了么這才是大逆不道的異端行為啊。”
“既然天父的名字不重要,那這些有靈性的次級存在,叫天使、神仙、還是圣賢,都沒有區別。”
“比如,塞里斯就有個明確的至高神天。朝廷十分在意天的至高地位,禁止有超出祂之的祭祀活動。其他那些崇拜對象,說是神,其實也就是個名字而已,大家甚至給他們安排了官職和位次,用來在這些神之間確立秩序。”
“從這個角度看,就很簡單了。別的不說,只看塞里斯的天庭概念,和朝廷注冊、任命神靈的習慣,就比十字教的這套神性系統,要完善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