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準已經很高了,整場戰爭下來,湊不到一千人的情況都很常見。我們開國早期,也是很長時間都沒有過。”
“第一次達標的,是怯憐戰爭,李天策將軍和馬扎兒人作戰,前后十四次交鋒,攻取城池五座,斬首甲士六千余級。不過這種戰果也不多見,之后有十多年,都再也沒有舉行過了。”
“怯憐是什么啊”朱文奎也問道。
“就是低賤者的意思。”郭康說“蒙古人西征的時候,其他國家基本都正常記載國主姓名、爵位和國家名稱。只有匈牙利王國,特別稱為馬扎兒部,國王貝拉四世則叫怯憐。”
“我也不知道他們干了什么,這么拉仇恨。”郭康搖搖頭“反正那之后,馬扎兒部主怯憐就成了匈牙利國王的專用稱呼了。”
“我聽說,匈牙利人也是東邊跑來的游牧民。可能同行是冤家吧。”朱文奎推測道。
郭康撓撓頭,發現好像真有可能。
“那之后呢”小讓娜對歷次戰爭看起來很有興趣。
“之后又是李家人。”郭康說“他兒子李應麟在普魯特河,打出了一戰達標的戰果,效率超過了老爹。當時有人覺得,這場戰爭是本來可以避免的內亂,沒有紀念的價值,也拿不出合適的戰利品來祭祀。于是,汗廷商討一番,把他之后攻打立陶宛的戰斗單獨計算,也定為合格,又舉辦了一次。”
“這之后,海倫娜太后那會兒,一共舉行了三次。巴西爾三世執政時,舉行了十次,其中三次都是他自己。不過這些年,又少了下來,如今的約翰九世大汗,只舉行過兩次。這次還是他本人的第一次凱旋。”
“這段時間,你們在休養生息吧。”朱文奎說。
“也有一定關系。”郭康點點頭“不過我覺得,主要也是因為蠻族不怎么進攻了。之前我們在野戰中殲滅幾次大股來犯的敵人,就能湊夠數。但現在,經常得主動去尋找,迫使敵人集合。”
“現在,歐洲人的甲士,比當年要多多了。他們也在改進工藝,生產更多鎧甲。大貴族們也學著我們,建立更大規模的正規軍。要不然,估計還會更難的。”
“那其他方向呢”小讓娜問“打奧斯曼能行么”
“現在也不行了。”郭康搖搖頭“最后一次奧斯曼凱旋,還是二十年前買買提尼庫斯打的。我爹守城那次,都沒湊夠數,只能就地辦了場小凱旋式。真要舉辦,估計當年得把帖木兒皇叔請來,給他辦一個吧”
“他那次直接把奧斯曼打的都解體了。那之后,奧斯曼人就滑頭了很多。現在他們雖然也來騷擾,但我們大軍一出,他們就躲回山里。”
“就算戰場碰了,只要情況不利,他們也會選擇犧牲那些來圣戰的教友,避免和我們的主力硬碰硬。所以打起來,往往只能消滅眾多的炮灰,打不出大規模殲滅敵方甲士的戰果。”
“真是奇怪。他們是怎么維持下去的。”朱文奎搖了搖頭。
“奧斯曼不是個正常國家,不能拿我們這邊的標準判斷。”郭康解釋道“他們的老窩,就在布爾薩旁邊的山里。那地方有個湖,可以在干燥寒冷的小亞,穩定的水源,所以他們就在那里立了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