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先導儀仗進入了廣場。
為首的是一大群騎手,簇擁著兩個披著紅袍、頭戴夸張羽冠的將領。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騎手們也紛紛向眾人示意。他們來到廣場這邊,在觀禮臺下勒馬站定。
“這是誰啊”朱文奎問。
“我堂叔郭昭文,和巴西爾之錘的戰團長楊富貴。”郭康說“這次得到最高功勛的部隊就是巴西爾之錘,所以凱旋也是以這支部隊為主。他倆作為直屬的軍團長和戰團長,按習慣,就在儀仗里擔任前驅。”
“這個戰團的名字挺有意思。”朱文奎好奇道“這是有什么典故么”
“這是一支攻城團。”郭康說“大部分情況下,戰團是軍府的武裝力量,參戰時不會整體出動的。我們的習慣,叫人輪戰,地輪休。哪怕需要大規模征兵,一般也只會從地方戰團中抽調個別大隊。”
“不過,后面戰爭越來越復雜,但地方戰團規模有限。有些對專業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兵種,他們就無力供養一支成規模的部隊出來。最早遇到這種情況的,就是火器。”
“這玩意兒從生產到使用,都需要一套專門的流程。而且大批使用和大家零零散散地用,效率差別不小。所以,我們就開始組建專門的戰團,集中配備專門的武器,進行專門訓練。”
“在我們西北方向,靠近匈牙利和阿勒曼尼的地方,有大量的設防堡壘。發現靠十字軍遠征不能消滅我們之后,那邊的領主更是拼了命的進行加筑,想阻止我們攻入他們的腹地。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就準備了專門的軍隊,針鋒相對。”
“這種攻城戰團,是大都汗廷自己掏錢,專門組建的。團里的工程師和士兵,也是從整個汗國挑選出來的佼佼者。所以他們戰斗力很強,尤其像這次,有多個城堡需要拔除,他們拿到頭功也不奇怪。”
郭康對此也很自豪,興致勃勃地解釋起來。他說話間,一大群步兵已經走到了街道口。打頭的軍官們揮舞旗幟,讓士兵們整頓下隊形。眾人稍微放慢腳步,又排著整齊的隊形走進廣場。
圍觀的市民越來越多,不少人跟著隊伍,從街道旁擠進廣場。貴族區朝向娘娘廟的幾座樓房邊,有些人干脆直接爬了去。
小樓二層的窗戶打開,一個禿頂的希臘人探出頭,罵罵咧咧地試圖驅趕觀眾們。然而大家完全不理他,甚至拿出了繩索,像爬墻虎似的開始攀爬。
下面的人還唱起了歌
“看那個娘們一樣的弗拉霍斯,
他嘮嘮叨叨,像只蒼蠅
看那個羊一樣的弗拉霍斯,
他比比劃劃,讓人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