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里斯,這些儒道人士,還深入基層,在各地進行教育和宣傳,他們就是我們這邊常見的基層教士。只不過因為塞里斯的政權、教權結合非常穩固,所以這些儒、道教士,很多都兼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身份。他們起到的作用,依然是類似于我們這里的教士,但顯然又比教士效率更高。”
“那這些儒、道教士,不會從官府那里索取完整教權么”脫歡問。
“道士可不止索取教權,他們索取的時候就黃天當立了。”郭康吐槽道“人家一直很政教合一的”
“至于儒生,當然也會。比如清流名士對輿論的影響,對教育的介入,就和教會的效果差不多。這就是經典的教權。”他繼續解釋道“這方面你可以找朱大架子問問。他們老朱家,對這方面了解可深了。”
“這樣啊”脫歡撓撓頭,大概明白了。
“不過,學習下也塞里斯也是可以的。”郭康又想了想“雖然那邊也有各種問題,不過相比于之前的希臘,多少還是好些的。”
“他們也是這么想的。”狄奧多拉說“珀索普洛斯認為,我們的羅馬教會,就是介于塞里斯和傳統正教之間的一種組織方式。如果繼續發展,應該就有希望達到塞里斯那個程度。有了大家共同認可的理念,和穩固的組織,普及統一意識就可以實現了。”
“我覺得這個想法,可能正好說中了張大牧首當年的初衷,所以才一直留意他們后續的研究。這幾個人還是有些智慧的。”
“這倒是正常,有智慧的人總會想到差不多的東西。”郭康點點頭。
雖然在他那個時代,一直有人認為統一不利于發展。但在這個年代,要求統一,阻止地方貴族分裂,反而是歐洲各國一致的追求。
從中世紀后期開始,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在進行努力,而隨著條件漸漸成熟,各國的中央宮廷也基本都開始越來越有力地控制地方。國君們有意識地削弱貴族權力,打擊地方分裂者,加強中央集權。而這些也確實增強了各國的力量,為他們之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偏遠的英國,反而是這個時候做的最好的國家之一。國王的權威不但沒有被“大憲章”之類的后世神話限制,反而日趨增強。而再之后,內戰結束后的都鐸王朝,更是進一步強化。
正是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而不是反統一的地方貴族,才為英國成為頂級列強攢下了家底。
塞里斯固然一直有更強的大一統傳統,中央集權程度也更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大一統思想就是錯的。
同理,這年頭歐洲的街都是大便,但并不代表廁所是個錯誤習慣。勒令所有市民必須街如廁,顯然也不能瞬間讓羅馬稱霸歐洲。這種事情本來就沒什么關系
作為一個可選思路,這些希臘人的考慮方向,確實是值得嘗試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