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蘇格蘭北虜不斷騷擾生事。東北方,與荷蘭的爭斗愈演愈烈。而且,不僅有這些外敵,國內的矛盾也愈發激烈。貴族紛紛圈占土地,大規模兼并田產,導致農民流離失所,流寇橫行。
與此同時,國家雖然日漸富裕,朝廷能動用的錢糧卻捉襟見肘。因為國王的主要收入,來自于王室領地,以及關稅等少量特權。絕大多數財富被各地貴族、鄉紳扣留。他們盤踞在英格蘭東南部,那些最富庶的地區,朝廷根本沒法順利進行征收。
這些東南士紳,借助議會組成了派系,與國王抗衡。國王也針鋒相對,任命親信近臣建立專門機構,試圖征收賦稅。
但較量的最后,國王還是被打敗了。幾名近臣先后被殺,相應的機構也被廢除。最后,連國王也被推翻,遭到處決。后世一般認為,從此以后,英國逐漸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
這段歷史的具體情況,雖然和塞里斯頗有不同,但與明朝末年的態勢,卻隱隱有些相似。
這么看來,明朝沒有成功實現資本主義的原因,應該是東南士紳太弱了,無法同樣去推翻皇帝,讓塞里斯走同樣道路的。畢竟明朝歷史,并沒有一個組織嚴密、力量強大的“東林黨”,但英格蘭人是真有輝格黨的。
繼續類推的話,更符合先進文明發展的方式,應該是支持東南士紳,鼓勵他們不向朝廷交稅,與皇帝對抗。
感覺這個結論,應該很合乎爪哇元的口味。
而這之后,英格蘭的故事還沒完。
雖然內部問題解決了,外部的矛盾卻依然還在。此后英格蘭和東北的荷蘭多次交戰,敗多勝少。最慘的時候,甚至被人破口入關,打到倫敦城邊,縱火焚燒船塢,把英格蘭海軍的旗艦都給搶了。
面對這種難纏的敵人,士紳們的選擇是主動勾結對方,引荷蘭兵入關,把復辟的國王攆走。當時,荷蘭內部同樣矛盾重重,奧倫治家族與議會沖突不止,多次發生血腥的謀殺和政變。
因此,雙方各取所需,奧倫治的威廉娶了英格蘭公主,并被承認為國王。而他也把自己一黨的產業和造船技術等,都帶了過去。從此,當時的金融和造船中心,也漸漸轉移到了英格蘭,為之后資本主義的發展了很大助力,也為航海乃至工業發展了基礎。
可見,如果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主動請他入關,是個非常適合士紳們的選擇。
這大概就等于明朝末年,在皇太極立足不穩,無法壓服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時候,士紳們主動迎接皇太極趕緊入關,把崇禎轟走,再把公主嫁給他。
按照這種英式操作,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大明及建州八旗聯合帝國”。從此掃除障礙,走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雖然名字很怪,但人家英格蘭先進文明,就從來不在乎這些。他們被外族都統治了八百回了,也沒見說些什么,一看就非常豁達、進步。
當然,這樣一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普通人很可能因為繃不住跑去造反。而且就算多了八旗的武力,如果按照英國那個力度,進行圈地,依然會有人不斷起義反抗。
這一點,應該才是最大的區別。
明朝士紳自己就說過,“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正是因為失地農民不學習英國同行,乖乖餓死累死,而是整天造反,導致資本積累無法進行。明朝當然也就無法學習先進文明,發展資本主義。
后世有人認為,無法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是中華文明根底里出了問題。可見這片地方,是個文明的洼地,沒有解決的希望。而具體分析之后,不難發現,反抗意愿過強,缺乏忍耐力,可能就是這個文明的劣根性所在。
這個結論十分奇怪,但相信明朝士紳,一定會對此感同身受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