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主力軍隊也不會去歐洲的。跟著蒙哥汗參加西征的軍隊,后來參加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表現得很糟糕。”郭康想了下,找出個還算委婉的詞“這支軍隊在耀碑谷,一戰就基本被全殲了。所以我們一般不認為這是一流的軍隊。”
“哎那一戰是什么情況”小讓娜明顯對戰爭本身更有興趣。
“戰爭本身也不算復雜。”郭康說“大致就是,跟著蒙哥入川的軍隊支持阿里不哥,于是奉命北,在六盤山地區,與草原南下的友軍會和。前者是蒙哥時代的大部分嫡系軍隊,后者是支持阿里不哥的草原勢力,所以聲勢十分浩大。”
“當時很多人十分慌張,甚至主張放棄關中,縮短防線。不過謀士廉希憲認為,不需要過度畏懼敵人。因此,他召集了鞏昌元帥汪良臣,蒙古將領合丹、八春等人,在耀碑谷與阿里不哥軍隊決戰。”
“廉希憲認為八春等人的士卒戰斗力靠不住,于是命令合丹在左翼,八春在右翼,負責填充戰線。汪良臣所部居中,擔任主攻。”
“戰斗中,秦州、鞏昌的士兵,下馬持短兵步戰,從中路出發,向右迂回沖破蒙古騎兵左翼,然后繞到敵軍背后,再自后方擊潰其右翼。阿里不哥軍大亂潰敗,七萬軍隊幾乎覆沒。這一戰之后,雙方的勝敗就基本是定局了。”
“步兵迂回騎兵”小讓娜抓住重點,詢問道。
“是啊,所以我覺得兩邊的士兵,素質差距太大。”郭康點點頭“數量占優勢的騎兵,能被中路出發的步兵繞到側翼突破,再繞著他們打一圈。這就肯定不止是計謀的問題了。”
“他們的戰前分析里,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阿里不哥軍的骨干,是蒙哥留下的嫡系,理論從東歐打到四川,什么戰場都見過,但實際的表現,其實也就這樣。”
“這是為什么”小讓娜好奇地問。
“因為蒙古人不太擅長騎兵。”郭康說“他們的騎兵一直以來,訓練和紀律都不怎么好。戰術也比較呆板落后,幾乎完全靠指揮官個人發揮,所以下限非常低。”
“哪怕成吉思汗時代,野狐嶺這種決戰,也是靠下馬步戰,和對方硬耗,靠著耐力才打贏的。木華黎這樣的將領,干脆遇到硬仗就下馬,否則不好打。”
“等這一代名將和老兵逐漸消失,后面的人就完全沒法維持戰斗力,最后淪落到只能欺負西邊的人。到了內戰的時候,已經沒法作為主力行動了。”
“怪不得。后來就換成這些漢人打仗了是么”讓娜公主問。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郭康說“廉希憲按理說是回鶻人,不過他出生在高昌,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
“高昌怎么了”小讓娜問。
“他們那邊有個習慣,庭州、西州這些地方的人,往往要特別聲明自己的籍貫,而不是籠統地說自己是回鶻人。”郭康說“因為這幾個州,在唐朝的時候,是和中原一樣編戶的。所以他們就一直對此反復強調,來表明自己是有戶口的住民,跟外面那些人不一樣。元朝的時候,那里依然文教興盛,也確實不是游牧文化。”
“那他算不算漢人啊”讓娜公主問。
“我都不知道,到底應該按面標準,哪判斷啊。”郭康感慨道“我分不清,我真的分不清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