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是學了些羅馬要素就算的話,也太方便了。世界最大的羅馬法國家就是塞里斯。那到底誰才是羅馬
所以,這件事最尷尬的地方在于,攻擊別人祖先,卻發現蠻子根本不在乎祖宗。人家就沒這個弱點
“我們一定要多了解歷史,要知己知彼啊。”郭康對兄妹倆感慨道
“我說這么多,其實就是想告訴你們,塞里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距有多大。它和印度的差距,都遠大于印度和西歐的差距。因為這本質不是兩個文明,而是兩個文明集團之間的鴻溝。只不過東邊那個文明集團,看起來只有一個成員罷了。”
“所以,用中原思維方式,來套其他文明,不僅是效果不好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是危險的。”
朱文奎點點頭,一幅理所當然的樣子,估計郭康的話也合乎他的認知。小讓娜則低頭思索起來。
郭康對此并不著急。她年紀很小,今后會見識到一大堆例子的。只要有了足夠的經歷,不難理解這個結論。
當然,他還是希望能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讓小讓娜少走些彎路。尤其是她今后肯定要參與各種事務,與明朝打交道估計也少不了。這都是些重要的事情,教訓可能會過于慘痛。
郭康自己能了解到這些,也是靠歷史慘痛的經驗。
清末有一個很黑色幽默的例子。林則徐在任廣東之后,已經有風聲,說英國人準備發動戰爭了。對此,林則徐沒有閉目塞聽,而是專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林則徐的幕僚和廣東當地官吏中,已經有主動探聽西洋情況的人。前任阮元的幕僚蕭令裕、林則徐本人的幕僚俞正燮等人,都發現了西洋人通過海擴張的規律,主張警惕起來,參考洋人的方式提升武力,實現以夷制夷的目的。
林則徐到任后,又不顧避嫌,召集了一群通曉英語的人,專門翻譯相關信息。不但直接與洋人接觸,利用美國人、葡萄牙人和英國的矛盾,從他們那里獲得消息還專門收買了一批翻譯、中間商、水手等社會下層的人,“終日刺探外夷情事”。他甚至不顧高齡,親自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從頭學習英文。
林則徐本來就是個語言天才,當年剛去京城,就學會了官話,震驚了不少人明清官場公認福建人說話難懂,而且改過來都難后來參加滿語考試,得到了第一的成績那年頭旗人沒幾個會滿語的,考試拿第一就是天下第一了。哪怕后來被貶去西域,也很快學會了維語和波斯語,甚至能把這兩種語言融入詩詞里。可見他的天分。
而作為朝廷里摸滾打爬幾十年的老官僚,他對于權力的理解、和對政治的分析能力,當然也是非常扎實的。憑著老辣的眼光和精準的手法,到戰前,他不但初步了解了英國本土的情況,也對殖民地的事項有了些認識。除了國家大事,甚至連英國女王宮中,女官的名單和薪水,都被他收集來用作分析了。
而通過一系列分析,林則徐得出結論戰爭短期內打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