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郭康的勸告,小讓娜一言不發,朱文奎卻很有興趣。
“那你們現在能理解其他文明么”他好奇地問“畢竟你們也待了這么長時間,兩頭都接觸過,應該有相互翻譯的經驗吧。”
“我們其實也經常理解不了。”郭康苦笑道“我們當初學的時候,既要學塞里斯史,也要學羅馬史和近代歐洲史。結果大家經常吐槽,這三門課根本不該并列的。近代歐洲史太薄了”
“歐洲史你們自己編的教材吧。”讓娜公主問。
“對啊,這東西可花了不少功夫。”郭康感慨道“我叔祖當年主持編這本書,專門留下囑咐,說今后要每隔五年就審核一次,十年就更換一次。一定要記住這只是個大綱,而且很可能還有不少錯誤。”
“這是為什么”讓娜公主有些奇怪。
“因為資料太復雜了,而且可信度也值得懷疑。”看過這本書的小讓娜主動解釋道“很多歷史資料,就是各地教會的記錄,并沒有塞里斯那種明確的官方史書作為大綱。這是很要命的。”
“官方史書雖然內容不見得都可信,但它了一整個框架,整體的時間表、事件順序和人物年代,都是可以確定的。就算有一些功績被夸大,有一些事件被貶低,對于整體脈絡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我們這邊麻煩的就是這點。”她搖頭說“真要論史料本身,其實也不少。畢竟各個教會都得從事統計教籍、核算稅收之類的工作。哪怕是鄉間的修道院,長期以來都積累了大量的記錄。”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記錄沒法串起來。就像只有一堆珍珠,卻少了那條絲線。”她比喻道“這種情況下,想編寫通史,就得自己從頭開始尋找資料,再考證它們之間的聯系。這就麻煩太多了。”
“是這樣。”郭康贊同道“更困難的是,這些資料還存在于不同地方。比如想寫一個地方的歷史,就只能去當地搜尋記錄。運氣好的話,當地教士可能已經寫了一些編年史著作,但這些書也都是區域性的,對于其他地方,可能根本不關心。大家的記錄,也不一定能對。”
“這確實就像一個個碎片,當地學者整理起來都得花不少功夫,更何況我們這種外人。當地領主和教會,也不見得歡迎我們去查書啊。”
“由于很多地方去不了,所以我們只能委托一些學者和商人去打聽但這種打聽效率很低。就像郡主所說,他們的史料缺乏脈絡,可能過了幾代人之后,就連自己都不知道重要事件在什么時刻發生、在哪里被記錄了。”
“這就好比伱研究隋末戰爭,但你只知道那段時間,各個教會都說天下大亂,連打了多久、誰在打誰都不清楚。因為各種記錄里,都充滿了教士們最喜歡的神學比喻和預言,有些人的描述會讓你以為這是撒旦要反攻天堂了。”他舉例道。
“不過,因為影響很大,一些比較靠譜的教會史學家也關注這場戰爭,記錄下不少細節。你得知有一場著名戰斗發生在虎牢關,得到天父賜福的李將軍獲得了勝利。但教會史一般也就寫這么多,剩下的,你就得自己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