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狀,郭康便繼續講起自己的想法來。
他鋪墊了這么多,把有關系的奇聞異事都講了一圈,讓朱文奎和小讓娜等人都有了很大興趣。所以,也就可以說一說正題了。
“英格蘭可是個好地方啊。”他說“那里有廉價的煤炭,還有廉價的人力。我希望能在那里建立一批工坊,彌補我們鐵器的不足。”
“為什么去那里找鐵器”朱文奎果然對于興趣相關的話題很關心,一提到鐵,就認真起來“現在黑海的鐵還不夠么在遠一點,也應該去阿勒曼尼吧。不列顛島才多點人,夠干什么的。”
“冶鐵這種事情,工坊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交通越方便,成本就越低,所以選址很重要。現在黑海邊這些就不錯了。”
“當然不夠了。”郭康告訴他“光農業,每年的消耗就很大。其他地方,也是沒有個盡頭。鐵這東西,我感覺是永遠不夠用的。”
“元朝那會兒,我們就引進了高爐,不過現在還是不夠用。我感覺,就只能先堆量了。”
“這倒也是”朱文奎猶豫起來。
如果不是親身在這里生活了好些年,郭康可能都想不到,鐵這玩意兒居然還能缺。而且,鐵這東西,可能是越用缺口越大的。因為隨著鐵制器械增多,生產效率提高,用鐵量也是越來越大的。只能繼續想辦法擴產,才能填補缺口。
而且,紫帳汗國很多新開發地區,也是耗鐵的大戶。
就拿羅斯地區當例子。直到1911年的統計里,沙俄的農具依然是木質為主,幾乎沒有什么農業機械,甚至連鐵器都沒普及全國的鐵犁有420萬把,木犁則有1000萬鐵耙有不到50萬個,木耙則有2500萬個。可見這地方的農村有多落后。
郭康記得,之前有個說法,認為中原是先把鐵器當農具,然后才去當兵器的。現在回頭看,哪怕早期的鐵比較劣質,這也是一種過于奢侈的行為。
同樣,早早普及鐵農具,也是個初看不起眼,但自己效仿起來才發現多難的事。現在明朝的農具和生活物資用鐵,是靠他那個每年10萬噸左右的鐵產量撐著的別覺得這個數字不高,蔣氏民國一個“近代國家”,一年也就五萬噸。
這樣的誤解可能還不少。比如郭康當初還看到個說法,說塞里斯人只會把火藥做煙花,而不是武器。但實際,火藥長期都是十分稀缺的物資,全世界可能也就那邊,富到都能做煙花了。
現在想想,估計是習慣了物質的豐富之后,連思維方式都不一樣了。
所以,就現在的情況,當然還是要繼續增加鐵產量的。朱文奎明顯也清楚。
“我們周圍的國家其實也幫不忙。”郭康繼續說道“且不說很多人和我們關系不好,就算他們樂意,那點產量也沒什么用。更多的缺口,依然只能從東方來補了。”
“但是,一方面,我們總不能一直無償索取賞賜。另一方面,我們這里的法統歸屬其實也是很尷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