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認為,這表明中國民眾和皇帝的素質都相當高。公眾從不無故滋事,而且相信皇帝能公正判決皇帝也相信民眾總是出于公心,每次都能發現民變背后的冤情。這顯然是非常公正的制度。
對此,狄德羅也表示認同,并他的百科全書中稱贊中國的政治思想制度,和儒家的道德哲學。他表示,人們一致認為,中國人歷史悠久,精神高尚,藝術精湛,才智出眾,政治清明,還具有哲學素養。因此,中華民族優于亞洲其他民族,甚至可以和歐洲文明最發達的國家相媲美。
而其他一些人,則認為他這說的太自傲了。同為百科全書派的霍爾巴赫在社會體系中,認為中國是唯一一個能把政治的根本法與道德相結合的國家。這個國家能興盛這么久,就是告訴人們,繁榮必須依靠道德。所以,他認為,中國的道德原理和政治體系才是社會制度的最好范本。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
至于原因,伏爾泰也進行了分析。他觀察到,中國的皇帝和官府非常重視興建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進行修橋鋪路、開鑿運河等工程,給人們帶來方便。而這背后的原因,伏爾泰歸結為,是中國的父權制在起作用。
他認為,和其他文明不同,中國的父權沒有受到過削弱,子女對父親的“孝”一直是國家的基礎。所以,中國的政府當局才愛民如子,特別熱衷于公益事業。
為此,伏爾泰還跟蹤了當時的東方新聞,總結之后認為,新皇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他的父親,以至于“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余力地鼓勵農事”。皇帝還獎勵勤勞和孝順的農民,親自審閱重罪案件,顯然盡到了君父的職責,證明了他的理論。
至于更深層的原因,伏爾泰認為,是孔子所制定的道德,產生了如此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實踐。所以應該學習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他說的還比較委婉。另一名學者普瓦維爾在哲學家游記中甚至直接表示“只要中華帝國的法律成為各國的法律,中國就可以為世界可能變成什么樣子一幅迷人的景象。”希望大家全盤照搬。
他還號召人們“到去瞻仰世最偉大的人,他是天真正完美的形象。”而參考年代的話,這個人應該是乾隆。
當然,也有一些哲學家持不同看法。“啟蒙三杰”之中,孟德斯鳩就和其他兩人不一樣。他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有很大問題,因此只稱贊它的重農政策。但他也因此多次被魁奈和伏爾泰等巨頭抨擊,天天被一群鼓吹當時清朝官府的“洋忠臣”噴
不過,這些事情,在后世的東西方,都不算太出名,大家也沒什么宣傳的動力。
對歐洲人來說,當年吹的很多東西太離譜了,而且中國在近代歐洲的思想史中,存在感居然這么強,哪怕有吹噓的成分,也會打擊歐洲中心的權威性,破壞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對東方人來說,這些事情實在太過面熟。原來自己正在經歷的,都是歐洲人早就干過的。這會讓人覺得,其實人類都是一個樣,破壞“西方文明”的特殊性,乃至破壞“對外學習”的神圣性。
所以,大家其實也都不太想提就是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