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郭康的解釋,讓娜公主一時無言以對。
小讓娜好幾次想開口,但郭康甚至能拿出神學論證來,證明漢字直接源于天父,是超越巴別塔的、原初的語言。因此,它也具有非凡的靈性,是研究知識的最合適方式。
這也不是郭康突然領悟,提升了神學知識,而是因為同樣的道理這東西,早就被當年歐洲最聰明的學者們論證過一遍了。他直接搬歐洲人在18世紀前后得出的一系列結論就行。
按后世的總結,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學習和羨慕的對象主要是中國的物質文明,比如瓷器、絲綢等等器物。到17世紀,人們開始關注中國哲學。而到啟蒙時代,學習東方先進文明的層次,已經升到政治和經濟理論,乃至中國的宗教了。
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的研究,可以集中為三個問題
首先,是天賦觀念的問題。帝是不是天賦的、普世性的觀念
其次,是文明本原的問題。漢字是不是原初語言
最后,是遠古歷史和紀年的問題。中國古史的記載是否可信如果是,那歐洲的記錄呢
這三個問題,可以覆蓋幾乎所有重要的方面,甚至動搖整個歐洲的宗教和理論基礎。
比如第一點,就是自由主義鼻祖約翰洛克的研究重點。
洛克搜集了大量資料,甚至自己就天天在中國地圖下寫作。他對中國的信仰進行了頗多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在中國,受過教育的人,主要持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
當時,耶穌會為首的傳教士們,傾向于把中國的信仰和天主教聯系起來,以此方便傳教。但洛克為首的一眾學者更加激進,認為孔子之學,尤其是宋代開始的新儒學,顯然是一種無神論或者唯物主義。
洛克認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萬物一體”。他們的帝不是歐洲的帝,而是對世間萬物之間,存在的精妙規律的概括性稱呼。孔子等古代哲學家開創了這個“教派”,而中國皇帝就是祭祀這個概念的大祭司。
因此,他得以證明,帝概念并不是普世的。洛克以此為依據,和支持“君權神授”的人進行論戰如果中國這么先進的文明,都不信奉帝,那有什么理由說帝信仰就是天賦的如果帝信仰本身都不是天賦的,祂又如何有資格給人類君主授權
洛克的學說得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歡迎。當然,有些人干脆比他激進,認為當其他哲學轉向神性時,中國哲學卻一直關注著人。所以,歐洲人始終在用神性論的目光注視人性,而中國人則從人性論里發掘出了神性,認定“我就是神”,造成了根本性的差別。
他們這些研究結果,一直到幾百年之后都被沿用。只不過后世的歐洲人,自己都開始反對理性和啟蒙思想,因此換了個方向,借此攻擊中國了。
當然,除了孔子,老子也是歐洲人吹捧的對象之一。“自由放任”這個詞,最早就是魁奈和他的追隨者們,對“無為”這個詞的法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