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已經有了準備,因此這次沒花多少時間。郭康很快說服了王大喇嘛給他更多幫助,還去找了幾位羅斯神父幫忙。
米哈伊爾神父很樂意幫助。郭康告訴他,自己打算今后在當地設立新學校,讓教會安排人手,教這些羅斯人認讀基本文字。按他的計劃,每個家庭,至少都需要有一個人識字。
而且,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要教導這些人學習法律,了解基本的常識比如國家如何運行,城市由誰管理,遇到事情了怎么去反應情況,諸如此類。
雖然看起來,這都是些很簡單的知識,但奈何這個年頭,很多人確實不知道,尤其是這些羅斯人。
按之前的了解,這些人根本沒有“參軍是公民權力”的概念。他們眼里,當兵就是給波雅爾老爺當炮灰的,不理解權力和武力的關系,以及權力與責任對等的原則。如果他們生活的環境里,大家都沒有這個概念,那這些人就算塞進軍團,也不可能好好打仗的。
說白了,一支合格的軍隊,不是在軍營里形成的,而是整個社會共同打造出來的。基于這個原則,就知道為什么如此重視他們的社區環境了。
因此,必須對他們的聚居區進行認真的整理,理清戶籍,建立有效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士兵來。
兩位神父都在正教教會進修過神學,會希臘語,深知語言和文字的重要性。因此,對于郭康的建議,都十分贊同。米哈伊爾神父甚至感激地說,這是圣人一樣的善舉。
由于開的條件太好,他們也不去追究其他細節了當然,郭康自己其實也還沒把細節規劃好。按照他原本的計劃,這些人就不用學希臘語了,直接學漢字就行。
不過這件事,他還沒跟其他人商量好,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安排才最妥當。
當初,大家推廣漢字,其實就是不希望羅馬境內再因為語言問題出現分裂。但現在看,處境依然是比較尷尬的。
漢字作為通用語,確實有各種好處。但另一方面,紫帳汗國又沒有在全民范圍內普及漢語和漢字的能力。這導致了古怪的現象有些人會說半生不熟的漢語;有些人會用當地語言的語法和語序強行念漢字;還有人則直接用當地語言拼寫漢字,讓讀寫成了分離的兩個系統到現在,也只能保證軍隊中上層,能夠熟練地使用漢語。
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沒有更好的通用語。在紫帳汗國起家的“羅馬尼亞”地區,當地的保加利亞和瓦拉幾亞人,并不愿意接受希臘語。他們覺得,當年希臘人自己的帝國,都沒強行讓他們接受這個語言,紫帳汗國也沒這個必要吧。
尤其是邊境地區,由于長期的對立關系,有些人干脆寧可學漢語,都不想學希臘人的話,更不能接受希臘語成為大家都必須學習的通用語,堅決反對把希臘和羅馬掛鉤。
而基于同樣的道理,希臘人也不喜歡這些“斯拉夫人”的話。擔任官吏的希臘人并不少,他們的意見同樣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能隨便忽視。
糾纏到最后,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把“第三方”的漢字拿來。在這類爭論中的優勢,漢字的最大優勢,是軍團很喜歡它。反正大家都可以說,使用漢字是軍事需求,不是為了在文化上鄙視和壓制誰,就此避免了當地人之間麻煩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