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經濟貿易就是羅馬與迦太基外交中最穩固的部分。或者說,從經濟角度看,這個規模的債務和貿易額,意味著這場戰爭就不可能打起來。
但結果,大家也是都知道的。
把戰爭因素考慮進去,事情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原本效率最高、最賺錢的方式,往往非常不安全。家庭的問題就是如此。
放棄眾多責任,確實可以讓自己這輩子,理論上過得更舒服。但在社會的變化面前,人的一生卻又顯得很長
從八國聯軍攻入京師,到志愿軍攻入漢城,只有五十年;
從甲午年,日本開始武裝擴張,到1945年吃了二次原被迫投降,也是正好五十年;
而世界二極之一的紅帳汗國,壽命還不如很多人類
對于中原,數字其實更加明確從共和政治,連續的歷史記錄開始,到清朝滅亡,2800年的信史時代,一共發生了3761場戰爭,只有800多年沒有戰爭的記錄。持續時間超過15年的和平期,有史以來只出現過三次。
可惜,一代人的和平,就足以讓人產生錯覺了。
因此,最大的問題就是,放棄組織能力,可能都等不到下一代人,自己就會遇到“有錢,但對方不講道理”的情況了。
秩序的破壞不會帶來秩序的空虛,而是會成為新秩序的土壤。就和貿易終究沒法拯救迦太基一樣,這些弱化的秩序,也是沒法擋住覬覦者的。
當然,對羅馬人而言,其實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
不難發現,中原人的“綱常”有一大串。然而,或許是因為文明積淀不足,羅馬人的“綱常”一直非常簡單質樸他就只有“父子”這么一對
羅馬人的政治關系,乃至家庭關系,都是各種“父子”硬套。養子制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各種依附關系,也是類比于父子而展開的。
甚至,儒家特別在意的夫妻關系,在羅馬人這邊,都能往這上面湊。比如在羅馬早期,妻子的定位就等同于男主人的女兒,和女兒一樣,是家庭中“父子”關系的一部分。
這個法律定位可以說非常古怪,但沒辦法,純質的羅馬人就這么一條“綱常”,只能委屈大家都可勁往里套了
歷代中原王朝,雖然經常進行君臣與父子之類的類比,要求大家敬奉君父,但不同的秩序,互相還是分開的。
哪怕某些王朝合法性實在不足,只能硬扯孝道,來進行補充,一般也不會做到羅馬人這種鬼畜地步的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