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能做到這種程度,是因為社會中存在眾多能夠識字、制版的工人,包括女工,把成本大幅壓低了。
而另一方面,抄書也非常流行。由于大量底層文人的存在,小批量的書籍復制完全可以通過抄寫完成,這些“孔乙己”們的工錢,比活字印刷都低,藝術性上也勝過對方。
兩邊夾擊之下,活字印刷反而陷入尷尬的局面了。很長時間內,都是靠印刷不怎么上得了臺面的通俗小冊子來維持生態位。因為明清市井文化的發展,這種東西“更新”快,雕版跟不上,孔乙己們也抄不過來,就這樣才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間
在這多種因素作用下,也就產生了清末民國那些很魔幻的識字率。
當然,這些數字也只能大致參考,因為“識字”的標準差別太大了。
比如,要是按美國人的標準,根據1918年的統計,一半的新教教民能夠輕松新約。考慮到民國年間的識字率還不如清朝,而教民的素質也很是參差不齊,這個數據就很夸張了。
同理,1896年,夏威夷的統計發現,25的中國女移民能識字。考慮到那時候遠渡重洋的女性,基本不太可能是社會上層,要么是那時的文化環境并不如后世想象的落后,要么是美國人的標準太松了。當然,也可能二者都有吧
所以,這種技術發展起來,不說能達到什么效果,起碼欺負下這會兒沒文化的歐洲人應該是夠了。實際上,這也不需要現代數據的支撐,畢竟古人一樣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和郭康知曉的過去歷史不同,這個世界,成熟的印刷術是紫帳汗國直接整套帶過來的,而且從一開始,張大牧首就收羅了大部分工匠和機器,天天印他那些傳教冊子過癮。
由于這幾重關系,印刷從一開始就十分政治不正確,其他教會幾乎都在試圖禁止信徒使用印刷品和印刷物。就算因為管理能力問題,很難完全禁止民間的印刷行為,至少在宗教、神學、哲學等重要的相關領域,還是必須維持禁令的。
面對這種情況,紫帳汗國干脆直接放飛自我,大量印刷經書和注釋本,還到處售賣。這算是坐實了之前的指責,羅馬公教等反對者為此大為惱怒。
不少教士堅持認為,這種印刷技術是確鑿無疑的技術異端,從一出現開始,就是邪惡的。有些激進的人,甚至認為這是魔鬼發明的工藝。因此,不止它本身,所有運用都必須禁止,包括對它的引進、研究和改造。
大部分人整體上倒是沒這么夸張,但毫無疑問也相當厭煩。這種環境下,神學哲學領域,實際上處于遭受印刷禁令的狀態。兩相對比之下,更顯得這里書籍的寶貴了。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