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與新盎格利亞的和解問題。”陸尚書說“新盎格利亞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我們的傳統盟友,我們也一直支持他們的復國運動。但畢竟,時間也過去很久了,所以英格蘭王國那邊,也一直有正式和解的意圖。為了這件事,他們多次來訪,希望能盡早將其解決。”
“新盎格利亞”是克里米亞的一片地區。當初,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后,對本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進行了殘的清洗。為了徹查自己的戰利品,諾曼人甚至超越時代地進行了人口和土地調查,其精細程度,在英格蘭乃至歐洲歷史,都保持了數百年未被超越。
在這一系列“精耕細作”之下,絕大部分中層的盎撒人領主,都被武力消滅了。
傳統來說,新征服者一般不會做的這么絕。由于行政能力有限,所以執政者普遍傾向于妥協,以減少反抗。因此,很多山高國王遠的地方,本地勢力還是能保存下來。但諾曼人卻沒那么好對付,所以幸存者只能盡量想辦法了。
據北歐人的薩迦史詩說,帶頭尋找出路的,是一個叫西格瓦爾德的盎格魯大貴族。他的封地遍布八個郡,勢力強大,所以抵抗失敗被捕之后,諾曼人也沒敢直接殺他。
他原本向丹麥國王斯溫求援,不過丹麥這次也無力介入。但丹麥武士的另一條出路還是啟發了他。于是,他集合了3名伯爵為首的殘余貴族,和四千多名追隨者,乘船出海,前往君士坦丁堡。諾曼人巴不得這種刺頭能趕緊自己消失,所以也沒有阻攔。
當時,克里米亞半島正在被各路游牧民輪番攻擊,已經近乎喪失。于是,皇帝就把他們丟去了那邊,名義是分封,其實就是讓他們和其他蠻族互相消耗去了。不過,這些從西邊逃來的殘兵敗將卻超常發揮,真的兌現了空頭支票。
而從那之后,他們收復和占領的地盤,就模仿“新羅馬”的稱呼,被稱為“新盎格利亞”。
不過,盎撒人對于東羅馬還是很感激的。之后,陸續有其他人從英格蘭逃出來,讓這個群體更加擴大。他們漸漸在克里米亞站穩腳跟,還一直向希臘人武力支持,成為瓦良格衛隊的重要來源之一。
1204年的時候,這些人也是少有的做出了有效抵抗的力量。教會史學家們記錄說,當時的情況是“法國人在攻城,盎撒人和丹麥人在守城”。首都陷落之后,依然有盎撒士兵跟著新皇帝來到了小亞。直到巴列奧略王朝時,都還有人在繼續服役。
所以,對于羅馬來說,這些盎撒士兵一向相當可靠。
紫帳汗國起源自北方,和這些人的接觸也很早。在汗國崛起的時候,“新盎格利亞”依然還剩下一串沿海的要塞和莊園,依附于在當地勢力很大的熱那亞人。在對抗這些奸商的壟斷和盤剝方面,他們和早年的紫帳汗國頗有共同語言,因此早就是老熟人了。
在羅馬同盟建立之后,這些人里,有不少作為傭兵和志愿者,直接參與了法國對英格蘭的作戰。后來在“羊毛戰爭”期間,紫帳汗國也組織了大批盎撒人和北歐人,去襲擊英格蘭本土。
這下,算是讓他們狠狠出了口惡氣。直到現在,當年的老兵和他們的后代,還在以此為豪,沒事兒就要吹一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