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亂成一鍋粥了。”客棧里,一個中年壯漢把茶碗放在桌上,對著旁邊的道衍和尚說道。
“常千戶別急。”道衍和尚抿了口茶,樂呵呵地說道“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不如先休息一下。在這里,哪怕兼職做生意,想喝到這么好的茶,恐怕也不容易吧。”
“海上長途運輸,確實不簡單。這都不是掏錢的問題了”常千戶搖搖頭,又把話題扯回來“師父啊,探子來匯報說,爪哇商人已經行動起來了。您覺得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啊”
“這種事情,千戶還真不知道么”道衍和尚卻不怎么積極“他們去對付誰了”
“對付那些意大利人去了。”常千戶告訴他“那個巨賈孫氏,已經親自出面召集家丁。我們的人去找仆役打探的時候,一眾元人正聚在院子里,聽他在那兒喊口號激勵士氣呢。”
“他們是怎么鼓勵屬下的”道衍和尚順口問道。
“就是老一套。”常千戶回答“還是在吹他們祖上有多能打。探子說,他來的時候,元人正聚在一起,說些什么世祖皇帝拓土攘夷,元朝才在泰西有了威信。所以現在也要對蠻夷動手,今后才能更好地生活之類的話。還說是意大利人已經先召集了人手,他們現在要趕緊打回去,防止蠻夷來害人。”
“拓土攘夷”道衍和尚忍不住又笑了下“他們是有意的么找了這么個典故。”
“我手下的文書官說,是匈奴人劉淵冒用漢號稱帝時的宣告。這個世祖就是漢武帝。”常千戶說“他們可能就沒想過這個背景的問題吧。也不怕被我們笑話么”
“引喻失義也算是常見的情況了,就算在我大明,某些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貴人,都會有這種情況。”道衍和尚不知想到了什么,有些無奈地搖搖頭“我們也沒辦法,就這個方面直接說什么”
“哎。”常千戶也有些無奈,深有同感地嘆了口氣“確實是這樣”
“而且,我之前跟爪哇人,也碰面過幾回,了解過他們的想法。真要辯論起來,元世祖一生確實都在開疆拓土。在東北鎮壓了長期半獨立狀態的東道諸王,在北方平定了昔里吉的叛亂,在西北一直與叛王海都等人交戰。”道衍和尚想了想,分析道“這個話題并不是元人心虛之處,反而是他們一直宣傳的地方。和他們就此展開爭論,恐怕不太有利。”
“自從武后亂政,引起契丹叛亂之后,中國歷朝對東北方向的管理,就徹底失控了。朝廷不但無法保住太宗、高宗費盡心思收取的高句麗、靺鞨故地,連遼東都難以保全,幽州都長期處于前線,更遠的地方,哪怕在開元年間,也只能指望名義上的羈縻。算起來,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吧。”
“遼國吞并渤海之后,借著大勢攻打高麗,居然能被土人打敗。金人興起之后,也迅速失去了進取心,把汴京當做家鄉,對老家反而不聞不問。到元世祖時,在遼東廢除土司,設立官府;又迫使高麗臣服,打斷了它的蠶食擴張。可以說是武后以來,第一個能夠平定東北方向的人。”
“其他幾個方向就不用說了。從遼東到河中地,半個世界的韃靼人都被他攻打過。唐朝之后,這是第一次又有人打到怛羅斯。如果他不是胡人,要是光看這些武功,恐怕還得有人要稱贊他呢。”道衍和尚搖搖頭“洪武年間,太祖皇帝設廟祭祀歷代帝王,把他也選進去了,未嘗不是考慮了這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