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那里太適合耕種了,從上古的時候,那些人就開始在尼羅河邊定居農耕。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什么時候到那里的,但早在希臘人經歷黑暗時代之前,他們就已經住在那里,營造那些奇跡一般的宏偉建筑物了。”
“但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可以開墾,但沒有被好好利用的土地,我們憑借手里的技術,可以盡量進行改造,讓那里適合我們的生產方式,能夠讓我們進行有效的組織,從而能夠完成訓練,形成戰斗力。”
“埃及人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也不是憑空而生的。他們缺乏戰斗力,我覺得也不是天父刻意沒給他們,而是那片水土,就會養出這樣的人。”他繼續講出自己的觀點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讓我們所有的控制區,都能被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我們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向當地人傳授種植技術,讓克里米亞到第聶伯河以西,很多原本半游牧的人,也轉為定居農耕。這也是一種改變風土的過程通過教化、勸農,我們在那片大地上,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也自然地改變了當地人的組織形式和集體性格。所謂漢化和羅馬化,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歐洲這邊,倒是經常有人提出一些離奇的猜想,乃至假定不同地區的人有什么靈性上的差別。但這些理論,既違背了我們普世信仰的教義,也和前人記錄的歷史不符,明顯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瞎編出來的。”
“這些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戰斗素質。”曹建說“無論是拜火教的波斯人,多神教的希臘人,還是拜上帝教的古代羅馬,直到天方教的不同王朝各種宗教、各種教派,在那里都統治過,但你看,誰敢讓埃及人當兵”
“那是當然,但問題也就在這里。”曹建也分析道“你要說人和人有多大差別,我覺得或許有,但應該不是決定性的。”
“比如羅斯地區,在幾百年前,是幾乎沒法有效開墾的。所以那時候的各個王朝,就算可以擊敗來襲的羅斯人和其他游牧部落,甚至派遣遠征軍,摧毀那里的游牧國家,也沒法把那個地方變成羅馬的地界。但現在,我們有了更先進的冶鐵技術,更豐富的水利經驗,就能解決很多之前的問題,對當地的風土進行調整,對當地人進行教化了。”
“我覺得,戰斗力和信仰哪個宗教,或許也有一些關系,但估計是不大的。”他搖頭說“無論是什么宗教,當地人依然是那樣生活,所以影響也不大吧。”
他說的這些,確實都是實話。而且,雖然相對于這個時代的人多知道幾百年的“歷史”,但郭康也同樣找不到反駁的例子。幾百年過去,依然沒人敢讓埃及人參軍,他們也確實和當年一樣菜。
“我沒記錯的話,當年的托勒密王朝,甚至雇傭猶太人去當兵。”曹建猶豫了下,說道“雇傭凱爾特人都算了,猶太人在那邊都成戰斗民族了,這地方”
“我記得土著人也參加過戰斗。”郭康想了想,說“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的時候,托勒密王朝政局不穩,不少對于宮廷陰謀感到厭惡的將領投奔了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所以,塞琉古軍隊的希臘士兵數量,超過了托勒密方面。”
“在這之前,托勒密王朝也嚴格遵循之前的傳統,只招募希臘殖民者的后代,或者雇傭其他蠻族,嚴格限制當地的被統治者參軍。但安條克的聲勢太浩大,讓托勒密宮廷感到恐懼,因此,托勒密四世破例征召了兩萬埃及人,作為方陣步兵進行訓練。”
“雙方在加沙城旁邊的拉菲亞遭遇,塞琉古軍隊首先擊潰了托勒密軍隊的左翼,眼看軍隊開始動搖,托勒密四世的姐姐阿爾西諾伊女王跑到士兵隊列里,鼓勵他們勇敢作戰,并且承諾戰后給他們黃金作為獎勵。士兵因此士氣大振,頂住了塞琉古軍隊,最后還成功反敗為勝。”
“哦,那也不錯了啊。”普龍斯基意外地說“這不是說明,埃及人也能填線么看來,他們要是能好好領導,或許也可以達到斯拉夫人的水平了”
“那之后呢我完全沒聽說過這件事。”王大喇嘛坦言“也不知道他們后來怎么了。這些人好像也沒什么影響吧”
“那得看給不給錢了。”普龍斯基推測道“一般人不至于真給炮灰發錢,不過如果真發了的話,后續肯定還會有什么事情,不會就此消失的。”
“按那邊出土的文書和石碑,女王后來真給錢了。不過這些士兵,后來也確實沒發揮多少作用。”郭康說
“拉菲亞戰役是托勒密王朝最后一次成功的對外大戰,但是也沒能取得多大成果。戰后,安條克等人退入加沙城,托勒密軍隊也無力追擊,只能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