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國家已經興起,可以想見,每個柱國的家廟,都會成為一個中心,給附近帶來更多的資源。這種機會,應該給予更多地方。而且,這樣能塑造出多個“根基”,增強國家的穩定性。老兄弟們活著的時候,已經并肩作戰太多回了,死后不如多發揮點貢獻,也不用硬要湊一起。
所以,首任大汗伯顏帖木兒傷重身死之后,陵墓設置在多瑙河北,他們當年組織起的第一個農莊那里;郭蓋丞相去世之后,葬在多瑙河南,他自己選定的土丘上;李天英元帥戰死之后,葬在一條叫奧爾特河的支流附近,他們修建的水壩旁;也先不花太師戰死之后,葬在克里米亞的也先薩萊城外就這樣,他們各歸東西,各個家族也在不同地方,有了新的“老家”。
此后,郭氏大部分成員,死后都埋葬在這里。他們在這里建起了陵園和家族教堂,也確實如郭蓋當初預料的一樣,帶動周圍一圈的村落發展起來,還在附近形成了一個集鎮。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家族也選擇了遷徙。可能因為本來就是域外游子,在泰西開拓新家園的,所以他們對于改變祖墳位置,也沒有太多抵觸。
比如,紫帳汗國的領土漸漸擴張之后,李家就從河北地遷走,帶著家鄉的民眾,來到了新攻取的喀爾巴阡山西麓地區。也是在那里,他們很快從被海倫娜太后打擊后的頹勢中恢復了起來。而曹氏現在雖然還沒遷徙,但曹老將軍已經留下遺囑,他和妻子今后就安葬在羅斯地區,當年曾經流亡過的地方。
連郭氏自己也是如此。郭砥的安葬地,其實不在這邊,而是在諾夫哥羅德以北,他建立的新城里。只是那邊實在太遠了,所以他還有個牌位,在這邊的家族教堂里,方便在大都任職的眾人,可以來祭拜。
至于歷代大汗,陵墓就更加分散了。
先汗伯顏帖木兒就葬在汗國中央,按照他本人當初的要求,不安排過多的設施和守陵人員,每年只用當地的麥酒和葡萄酒祭祀,讓旁邊村落的人代為維護。而從第二代約翰七世開始,紫帳汗國就依據需要,確定陵園位置,并且遷徙百姓,加以保護。
約翰七世因為飲酒過量去世之后,就安葬在東色雷斯。在張大牧首的主持下,按照當地習俗,修建了拜上帝教教堂,把先汗安葬在教堂里,并從羅馬尼亞地區,遷徙了六百戶富裕、勇敢、家族興旺的人,在教堂旁定居,一邊保護大汗的陵園,一邊也威懾附近剛剛被納入掌控的希臘人。
這個習慣,之后也延續了下來。到歷代最強勢的巴西爾三世去世時,按照他的遺囑,汗廷把靈柩送到了被他征服的匈牙利地區,在布達城以東百多里處,拆除當地的公教教堂,興建了一座巨大的拜上帝教教堂。
尹大牧首主持了教堂的開光儀式,取名為“天兄救世大教堂”,作為陵園。教堂從巴西爾三世去世之前幾年,就開始修建,在此期間,汗廷先后從塞爾維亞、希臘南部、特拉布宗等地,遷徙大族、豪強、富商等五千多戶,居住在附近多處村鎮里,完成興建教堂和守護陵墓等工作。算上組織人手、重新開墾荒地、建設守陵人村鎮的時間,前后花了十年才算完成。工程結束的時候,已經是王大喇嘛當大牧首了。
來自不同地方,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就這樣混合了起來。而祖宗的墳墓、牌位,又和后世的生者一樣,隨著羅馬的興起散往各地。直到現在,郭康想起這些,都有些感慨。
眾人穿過了寫著“國之柱石”的牌坊,當地的行省官員、戰團軍官和各種地方頭面人物,都已經前來迎接了。義父繼續代表家族,和他們逐一寒暄,表達問候。
按習慣,當地代表們已經安排好了午宴,準備給他們接風洗塵。這邊自然也不會不給人家面子。邀請完之后,眾人就一路前往教堂。而郭康知道,接下來的幾天,估計就都會在這樣的應酬中度過了。
郭氏的教堂規模不算大,雖然已經擴建了一次,但相比娘娘廟這種建筑,還是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