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英格蘭人得到了大量贖金,資金寬裕了許多,趕緊四處采購。在1360年,恢復了28萬支箭的庫存。這段時間大戰不多,大家開源節流,盡量節省,用了二十年,還剩一萬多支,算是很不容易了
而中原那邊,唐朝一個軍出征,理論上就要攜帶375萬支弓箭和25萬支弩箭。宋朝的箭矢干脆是按千萬囤的。同時代的元朝,資料少了很多,而洪武初年,箭矢生產已經跌到一年不到二百萬支,因為這會兒已經開始大量造火器了。
這種差別之下,歐洲這邊的遠程武器,影響力肯定就沒中原大了。弓箭的篩選能力降低,對防護的要求,也隨之低了不少。
而鎧甲的發展,終究還是個材料的問題。
箭矢的侵徹能力,受硬度的影響很大。如果防具比較軟,那么防護能力就會差很多后世有一些經典的、失誤射穿高壓鍋之類的案例,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這些金屬材質很軟,所以哪怕足夠厚實,也能被流矢打個對穿。相反,而如果表面非常硬,就可以提高效率,不用太厚,也會有很好的效果。要是能比箭頭還硬,那甚至可以把箭頭磕碎、箭桿擠爆,讓大量能量損失在箭矢本身的形變上。
中原的弓箭,發展的很早很快。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原的箭鏃漸漸從三角形發展為錐形,出現了箭鋌,箭鏃的長度來到了7到10厘米左右。在一些大型遺址,發現了量產箭鏃的作坊。
陶寺遺址這種地區中心里,已經有了從采石、粗加工、精加工到最終存儲的明確分工,而且整個流程和各個工坊區,明顯都是政權本身在組織和管理。一些產品,還會出口到其他聚落。這種規模的武器生產,也是那個時代很少見的。可以說,從文明一開頭,就已經有這種風格上的差別了。
而這種作戰環境下,軟質護甲就很尷尬了。
到了青銅時代,中原地區也出現過大塊青銅板做成的護甲,風格和希臘人都差不多。但這種鎧甲基本沒怎么流行過,原因也是一樣青銅太軟了,防護效果并不理想,反而還很重,副作用已經超過了正面效果。哪怕不缺銅的場合,也很難讓人滿意。
而之后,弓箭的發展也一直比護甲還快。到春秋后期,左傳記錄說,潘黨和養由基比射箭,把札甲堆疊起來射,結果都能射穿七層甲。楚莊王的時候,大貴族若敖氏發動叛亂,首領斗越椒親自放箭射楚莊王,第一箭擊穿了的車轅和戰鼓的底座,插在了指揮用的銅鉦上;第二箭又穿過了車轅,貫穿了車蓋的銅柄。
雖然這些都是個別優秀弓箭手的例子,但此時的護具顯然已經不太夠用了。一些戰車上開始出現附加的青銅板,但說實話,就算加上這些東西,也擋不住那幫能穿戰車的狠人。
再往后,弩也開始出現,而護甲依然還是靠皮甲。等到戰國后期,已經出現了很怪的情況兩個大國的主力決戰,越來越傾向于對峙。戰爭里充滿了圍繞堡壘的攻防,乃至雙方靜坐吃糧的比拼。秦趙、秦楚的戰爭,都有類似的案例。
等到之后,鐵甲普及,情況才有所改變。這里的原因,可能也是攻防的極度失衡。由于遠程武器殺傷效率太高,盲目進行大規模沖鋒已經不太合適了,將領們開始尋求其他手段,比如工事營寨一類,來減少損失。可見,技術水平和武器性能,本身就會影響戰爭的形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