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哈魯時代,帖木兒汗國的擴張和戰爭逐漸停止,和周圍國家的關系慢慢穩定下來。從明朝西北出發,經由東察合臺汗國、河中地區、然后從草原進入伏爾加河流域的“草原絲綢之路”,再次迎來復興。
因為貿易帶來的高額利潤,沿途各國基本上都對此很熱心。但也是因為沿途的各路汗王太多,確實也抬高了價格。再加上這個時代,海運的效率已經遠高于陸地商隊,所以,這條貿易線,更多地是政治上的意義,以及保住一個基本的底牌,防止完全壟斷貿易的海商們胡亂抬價。
所以,西北的貿易線,也是有必要的。每年,汗廷都會派出官方商隊,不管貨物多少,反正得走一趟。
最開始,紫帳汗國自稱是古書上的大秦國,說現在中原和泰西都驅逐了蠻族,恢復了王道,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因此希望恢復古時候的外交關系,重新開始貿易。洪武年間,就正式派使團前往了。
但紫帳汗國派過去的商人,是汗廷一直雇傭的草原商人。作為從開國那會兒,就一直為汗廷服務的御用商人,他們確實一直在走這條商路,和草原上各個勢力進行貿易,采購皮料和戰馬之類的物資。
那邊能混得開的蒙古商人,都是些人精,對于沿途十分熟悉。哪怕之前打仗的時候,都有門路說服各路汗王,放商隊通行。畢竟要是沒這個本事,也沒法跑商了。所以,即使當時局勢比現在混亂的多,他們也敢于真的跑一趟。
然而,到地方之后,明朝人卻不相信他們的身份,只覺得你這大秦國,怎么一股蒙古味兒,和古書記錄好像對不上啊。而且,那時候北元頻繁動兵,西北地區又人口稀疏,防備壓力很大,官府本來就對此十分敏感。因此一見面,當地官員就認定,他們估計又是哪個部落冒充的。不是來騙朝貢,就是來刺探情報的,一直不相信他們自稱的身份,還把領頭的幾個使者扣了,要嚴查他們的來頭。
后來,使團的人找了察合臺人幫忙作證,明朝官員才把人放了出來。但就算這樣,也不樂意放他們進城貿易,更別提讓他們去京城了。
這事兒,可能也是沒辦法——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雖然和明朝關系密切,天天一起對付元朝,但也確實沒少干收受賄賂、帶小部落一起蹭朝貢的事情。畢竟這個事兒,利潤太高,哪怕官方禁止,使者們自己也經常經受不住考驗。有這種前科,明朝那邊自然就更加有理由了。
結果,使團足足折騰了半年,也沒能過嘉峪關,只能打道回府。這一路出行和打點,花了不少錢,攜帶的商品卻一件都沒賣出去,也沒能按計劃采購明朝的物資。
眼看要虧大本,使團只好臨時決定轉向南下,去布哈拉那邊把手里的貨都出掉,然后就地采購一些中亞特產,帶回來之后,聲稱是塞里斯商品,忽悠歐洲人來花錢。
有些見多識廣的人,覺得這些商品上面的裝飾,怎么一股天方教藝術的風格,使團就說,這是塞里斯人為了出口,專門給波斯客戶定制的。人家是大中間商,一直都在大批拿貨,所以塞里斯的出口品,多少都往這個方向做了。歐洲人覺得很有道理,又打聽到他們真的去了一趟,因此紛紛來搶購。就這樣,才避免了倒貼錢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