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琉球這樣的國家,理論上兩年只能朝貢一次,但實際上光洪武年間,明朝穩定下來之后,就來了54次之多。官府雖然一直嫌他太頻繁,但是趕都趕不走,也沒辦法。而這種能多賴一次就賴一次的態度,幾乎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紫帳汗國畢竟太遠,這方面就有點吃虧,不像琉球人,把船一靠就行了。為此,在吳王投奔之后,汗廷就抓住機會,開始不斷試探明朝的態度。
等基本弄清情況之后,這邊干脆開始借著朱文奎他們家的名義,繞過朝貢,來維持和明朝的貿易。他們的商隊,有時候干脆直接打上吳王旗號。問就說是來幫忙走親戚送禮的,都是自己人……
道衍和尚告訴郭康,在他們眼中,大秦國一直行事奇怪。紫帳使者為了省事,經常自稱自己是吳王的下屬,奉命來輸送貨物。一些官員還很奇怪,覺得吳王在國內的時候,一直不聲不響的,怎么出去之后就變得這么厲害,能收個大國當藩屬,任用那邊的官員來干活了。
而另一方面,雖然吳王本人很要面子,沒怎么和老家通信過,但馬王妃和朱文奎,之前倒是寫過信,說明現在的情況。按朱文奎的說法,現在雖然沒有什么正經產業和領地,但他正帶領家臣,給大秦國當客卿來謀生,換取年金和封地,所以生計是沒問題的。
所以,明朝那邊看來,已經不是朝貢合不合乎規定的問題了,而是吳藩和大秦國,關系已經嚴重不合乎禮制,到了迷惑的程度——從已知信息看,他倆正擱那兒互為藩屬,玩得不亦樂乎呢。這種相互朝貢的關系,對禮部的老儒生們來說,確實有點新奇……
所以,這次的禮儀應該怎么辦,道衍和尚說實話也不太清楚。目前,他正和朱文奎商量,干脆朝廷和吳藩分開祝賀得了。在這種遙遠異域搞外交,確實經常得通融一下。具體的細節,可能也只能含糊過去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