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東羅馬請來西突厥助戰之后,草原人就發現了新的南下路徑。另一些人則會沿著山地,從遠至中亞的地方一路跑過來。從波斯北部,到高加索,再到小亞,大大小小的山區是互相連著的,成了這些眾多欽察和土庫曼部落的良好藏身地。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離開山區,前來侵擾劫掠。
而另一邊,海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之前很長時間,海上整體是相對太平的。但羅馬人的海上力量衰落之后,地中海也成了無主之地,只是大家這會兒還跑不太遠。等到航海技術發展,航路也日漸成熟,哪怕遙遠的海外國家,也可以來摻一腳了。
第三次十字軍的時候,英格蘭軍隊就從本土出發,繞過伊比利亞半島,經過馬賽、西西里,抵達敘利亞。雖然最后沒能取得預期戰果,但這件事已經說明,海上運輸線已經可以支撐一個王國的主力軍隊,去進行這種有些反常識的、“越國以鄙遠”的行動了。
連郭康他們這次行軍,都不像當年巴西爾二世出征敘利亞那樣,是從陸路進軍的。一方面是小亞的戰略環境乃至自然環境都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是如今的海運,已經足以提供更廉價便捷的方式了。
這些新的“海上民族”,比前輩更具侵略性,韌性也更強。這回失敗不會讓他們放棄,反而隨著航海技術繼續發展,這一部分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如果沒有別的干涉,他們未來也確實會成功,最后甚至能戰勝其他幾支傳統勢力,成為敘利亞一帶,乃至整個東地中海的主導力量。
不過暫時,這個趨勢還不是很顯著,目前出現的,大多還都只是海盜這個級別。當然,這也足夠讓當地更加混亂了。不如說,這邊整個歷史,就是被周圍勢力打來打去的歷史。
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和刻板印象里的“阿拉伯世界”不同,這地方的民族和宗教都相當復雜。除了敘利亞本地人,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南邊的阿拉伯人,都在這里有大大小小的勢力——而且敘利亞人本身是不是阿拉伯人,也不好說。
除此之外,這地方的十字教信徒其實也不少。當地一直有亞美尼亞教會和東正教會的組織,比例還不低。十字軍之后,連公教教會都開始在這邊活動,而且并沒有隨著十字軍國家的先后敗亡,一起被消滅,反而同樣生存了下來。到現在,都有自己的勢力。????郭康估計,這也是因為地理的原因。
雖然說是交通要道,還有個新月沃地的名頭,但這里并不是平原,山地和沙漠才是多數。從幼發拉底河到靠近地中海的地方,還有大片干旱的沙漠,難以生存。同時,地中海沿岸其實只有很窄的一片平地,隨后就是由北向南,連綿不斷的高山,一直延伸到紅海邊。
方便種植的地方,面積并不大。不過那些能種地的地方,倒是確實肥沃,因此一直出產小麥和各種其他作物,一度也是個糧倉。但那些復雜的地形,也給防守和躲避提供了方便。因此,這一眾勢力,可能才會在此幸存下來。
大大小小的的入侵者,從遠古兩河文明的時代開始,就不斷沖擊這里。各種部落日常會來侵襲,而那些最能打的部落,卻又會嘗試轉入定居,甚至成為守衛者,協助當地人對抗更新一批的劫掠部落。
臨近的大帝國也總是想在這邊建立統治,但一直沒人能吸收整合這些當地勢力。直到現在,乃至郭康所知的幾百年后,這里的實際管理者,依然是眾多地方豪族。別說東方式的郡縣統治了,連羅馬那種極為松散的地方管理狀態,也很難長期維持。
像現在的大馬士革城,當年并不是打下來的。實際上,從白衣大食覆滅開始,這里幾乎都是一些獨立或者半獨立的小王朝。
之所以投靠羅馬,也是因為帖木兒大軍逼近,城里人估計,要是被他打過來,肯定得被劫掠和屠殺,所以緊急聯系了紫帳汗國,掛靠到他們這邊。借著汗廷的面子,掏了一筆“贊助費”,總算把帖木兒打發走了。
之后,雖然帖木兒家族的勢力撤回了東方,但這里的亂局卻沒有停止。山上的土庫曼人借著這個權力真空,發展起來。前兩年,黑羊王朝的卡拉·優素福率軍南下,消滅了盤踞巴格達的札剌亦兒王朝,控制了大部分兩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