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么啊?”郭康奇怪地問。
“正統哈里發時代,我們開始自己鑄造錢幣,但當時大家對此一無所知,完全就是抄羅馬人和波斯人的幣制。到倭馬亞王朝的時候,制度正式確定下來,不過現在看,他們好像抄反了。”伊德里斯說:
“在原羅馬地區,比如敘利亞,貨幣制度模仿的是羅馬人,使用金幣作為主幣。當時羅馬金幣叫索利多,新發行的阿拉伯金幣是仿制它而來,名字改叫第納爾——當然,這個詞,一樣是個羅馬詞,只不過用的是羅馬人已經廢棄了的一種錢幣的名字。”
“但第納爾的重量,卻不是羅馬重量體系。羅馬索利多的重量是七十二分之一羅馬磅,而第納爾的重量,卻是按波斯人的制度,是一個伊斯坎德爾的德拉克馬的重量。”
“在波斯地區,人們習慣以銀幣為本位。新發行的貨幣,也沿用習俗,是一種銀幣,名字就叫迪爾汗。但這種迪爾汗的重量,又是根據羅馬磅算出來的。”
“啊?還能這樣?”郭康之前,還沒聽說過這件事。
“倭馬亞王朝的重量單位,叫阿拉伯磅。其實,這就是羅馬磅的變種——把阿拉伯磅分成15份,其中一份是哈里發收的鑄幣稅,剩下的14份,正好就是一個羅馬磅了。這單位就是這么來的。”伊德里斯解釋道。
“他們是不是故意的。”郭康猜測道:“這樣互相交換,一方面比較省事,一方面也可以對沖兩邊的影響,避免前朝的文化影響太大。”
“我覺得應該不是。”伊德里斯搖搖頭:“因為當時的幣制特別草臺。早年,所謂第納爾金幣,就是完全照抄羅馬人的外觀,連上面的羅馬皇帝頭像,和周圍的希臘語銘文,都照抄過來了。”
“啊?這都沒人管么?”郭康驚訝道。
“是啊,就是沒人管。”伊德里斯一攤手:“那會兒的金幣上面,還有希臘神話里的赫拉克勒斯呢。我也不知道他們抄的是哪個模版……”
“后來,有人發現,金幣上面的符號,還是拜上帝教的符號呢。哈里發就對幣面進行了改變,把上面的希臘文,改成了阿拉伯文,方便阿拉伯老鄉們認識。”
“那看來好像確實沒什么人注意……”郭康吐槽道。
“是啊,這會兒,已經是倭馬亞家族第五代哈里發的時候了。”伊德里斯說:“到第六代哈里發,大家意識到,上面這個雕像,好像還是羅馬皇帝呢,于是又緊急改版,改成了哈里發自己的頭像。”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人提出,按照教法,應該是不準把自己頭像放上面的,于是哈里發又撤掉了頭像,改成徽章和文字。那之后,才成了現在的標準樣式。”
“所以,你說有沒有什么戰略和計謀,我覺得是沒有的。”他搖頭說:“就這樣子,哪有施展計謀的能力啊。這明顯就是太沒文化,瞎搞出來的……”
“那他們這樣做羅馬錢幣,算不算假幣啊?”郭康想起來另外的問題。
“都是大馬士革鑄幣廠產的。那個工廠的商標銘文,都保留了好久沒改呢。”伊德里斯居然真的認真想了想,說:“原廠代工的其他家的產品,應該不算假貨吧?”
“呃……”郭康突然發現這幫人是真會做生意,這都能反應過來……
“不過這些,都是很早的幣制了。”伊德里斯繼續說道:“后來雖然也用這些名字,但實際情況差別就比較大了。像我們這邊的迪爾汗,在阿尤布時期,明面上就有三種含銀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