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的百戶們,很多都是退伍的老軍吏,把軍團里的習慣也都帶了出來。但很多行事方式,在軍隊里大家還能理解,在民間就有些過頭了。所以,古板保守、剛愎自用,習慣用強力介入和解決矛盾,乃至動輒打罵民眾,幾乎成了基層官吏的刻板印象。每年,都有人因為干得過火,事情鬧大,被人舉報到行省乃至朝廷這邊的。
朝廷一直試圖改善這些情況,緩解官民的沖突和內耗,但目前就是這么個情況,再怎么改,效果也還是有限。
郭康甚至覺得,這制度能跑到現在還不出大事,就全靠同行襯托了。畢竟,你要跟隔壁其他勢力管理下的居民說,這邊的官吏執法粗暴,那法國人得問你什么程度才算粗暴;阿勒曼尼人得問你這么多法,執行哪個;斯拉夫人得問你什么是官吏……
不過,于情理上來說,人總是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希望社會變得更好,是很多方面發展和進步的推動力,也不能指責什么。總不能說,我就是要跟蠻子比爛吧。
所以這次,正好也給了郭康一個機會,看能不能至少把察舉制那套東西,先運轉起來。雖然聽著比較古老,但在這邊,恐怕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話說回來,哪怕在郭康那個時代,都沒有幾個能把選官制度玩得轉的。大部分人到那個時候,都搞不定察舉呢,別說這會兒了……
瘟疫帶來的壓力減輕之后,郭康的主要任務,已經從自己親自干活,變成了指點大家干活。一方面是為了鍛煉新人,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要偷懶下。之前,他都被字面意義上累死了一回了,就這天兄都還讓他加班,是真的有些繃不住了……
當然,除了這些行政工作之外,新兵征召和軍隊的擴編,也已經提上了日程。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分對羅馬,可能還更重要。
制度想要施行,必須有穩定的環境。最好長期堅持,才能讓大家養成習慣。而這些,都是需要武力維護的。如果武力不行,乃至像周天子征討楚國那樣吃敗仗,那么就算文明真的有優勢,產生影響的速度,也會下降很多。所以有條件的話,還是兩邊都要兼顧最好。
傳統上,大家都會避免在埃及征召士兵,因為這幫人的戰斗力實在是不靠譜。而且戰爭是個團隊活動,你自己不行,還得拖累大家,變成了負效果,還不如不帶呢。
不過郭康認為,民風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沒有那么決定性。埃及人不能打,主要是根本沒人帶他們練,那自然就不行了。
再說,不同于其他軍隊,羅馬的軍團自己就是個單獨的文化。較真來說,在一百年之前,現在的羅馬尼亞腹地,都沒有“羅馬人”,而只有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特蘭西瓦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等等。現在這個羅馬概念,其實就是“軍團人”衍生出來的。
那么,埃及人如果加入軍團,也會成為一個軍團人,而不是埃及人。而正如大家反復提及的,所謂軍團,就是羅馬的創造者,所以,他也就是個羅馬人了。從這個角度說,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哪個民族能打,哪個民族不能打。因為大家要做的,也不是改變埃及人的特性,只是把他們變成了羅馬人而已。
之前,整編羅斯人的時候,郭康已經有了些經驗。現在,有了瘟疫期間的組織,進行戰爭動員也方便了不少,完全可以開始著手嘗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