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會議之后,明軍各部就開始繼續行動了。
這會兒,工兵已經完成了對橋梁和渡口的檢查。因為行動倉促,所以波蘭人對橋梁的破壞,也沒有那么嚴重,很快就可以修好。另外,這河也不深,他們在上游發現了一處可以涉水而過的淺灘。讓軍隊通過,是沒有問題的。
勘探期間,一些波蘭-立陶宛聯軍的騎兵,又來到河灘,大聲叫囂,還遠遠朝工兵這邊射箭。還有一些人在橋頭對面集合,不知道是不是準備抵擋他們過河。
正好這時候輜重隊也跟了上來,明軍于是拉來一門炮,朝那邊開了一炮。雖然準頭好像不太行,什么人都沒打到,但聯軍騎兵還是立刻散開,然后紛紛轉頭跑走了。之后,橋對面也沒有人再來攔截了。
中午時分,明軍開始過河。南波西米亞的步兵打頭陣,之后是唐賽兒帶領的一千多名王府直屬騎兵。在他們之后,蒂羅爾人、意大利傭兵、來自西南波西米亞以及隔壁德意志地區的騎士們、以及火器營,也先后通過橋梁。
大部分火器過橋都是沒問題的,只有兩門最大的火炮,工兵擔心會把橋壓垮,就沒有運過去。他們從波蘭營地里,拆出來一些還沒燒壞的木料,臨時做了個大木排,把炮固定上去,然后用纖繩慢慢拉到對岸。而這個時候,其他人已經開始布陣了。
其余的士兵,按照杰士卡的命令,向上游移動,看能不能從淺灘那邊迂回。蒙古營打頭,胡斯派抽調出來的一批士兵跟在后面。至于其他人,就先在河對岸留守,負責看守營地和物資,照顧傷員。
午后,大部分人員都渡過了小河,在對岸立起了中軍“明”字大纛,朱文奎的“吳”字王府旗幟和“朱”字將旗,以及杰士卡的“楊”字都指揮使麾旗。
他們出征以來,雖然多次作戰,但要么是突然的遭遇戰,要么是互相襲擊,擺出堂堂之陣還是第一次。士兵們雖然大多不識字,但都認得這幾個圖案。旗幟經過之處,眾人紛紛大聲歡呼,一時之間,士氣十分高漲。
不過這個時候,有傳令兵跑過來,說上游那邊遭遇了敵人阻攔。波蘭人估計是跟各大汗國打多了,對于這套主力出擊,奇兵從其他渡口過河繞后的思路,非常熟悉,提前就派兵在對面,卡住了他們的去路。
而且,因為橋梁被拆毀,很多被打散的聯軍步兵都朝那邊逃跑,因此被敵人收容了很多,目前都堵在淺灘那邊,數量不少。前鋒騎兵試探的時候,敵人就立刻警戒起來。雖然暫時沒有主動打過來,但要是軍隊直接渡河,對方肯定會趁半渡的時候進攻。最好和之前一樣,給他們調幾門火炮過去。
他們估計,波蘭人倉促逃離,重型火器都沒來得及帶走,所以面對試探也沒有用火炮回應。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果有了火炮,就能有射程上的巨大優勢,說不定可以和之前修橋的時候一樣,逼迫敵人退走。
不過杰士卡認為,從那邊渡河,就是為了突然性,如果被人直接防住了,那么就算打過去,意義也不大了。把炮再運過去,不但花時間,而且還進一步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所以還是算了。
他讓那邊盯著敵人就行,防止對方也有類似的打算。其他戰斗任務,就留給主力來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