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乎意料的沖擊之下,波蘭-立陶宛聯軍的后方陷入了一片混亂。
騎兵并不是跑出去就行,而不依賴后方。相反,哪怕是那種經常被紫帳汗國和意大利的研究者鄙視的,最典型的中世紀戰爭,也不能只關注騎士本身,而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后方”存在。雖然現在,這種騎兵戰術甚至被視為蠢笨呆板的代名詞,但即使是這種體系里,指揮官都要盡可能利用步兵,構筑出一個穩定的陣地。
而如果敵人具備一定實力——比如他們也是一支標準的、由騎士為核心組成的封建軍隊,那么就很難和平時欺負農民一樣,一舉摧毀他們。這個時候,就需要仔細進行編組,讓己方騎士以梯隊為單位,輪流進攻。
在軍隊中,馬比人要“嬌貴”多了。很多時候,士兵可以堅持戰斗,但戰馬卻沒法支撐下去。因此,騎兵交戰,通常很難持續太長時間,都是打一個“回合”就要撤下來修整,這樣也更容易發揮出機動性上的優勢。而這樣一來,前面梯隊的騎士后撤的道路,以及撤回來之后對馬匹進行的照顧、更換等工作,也得提前安排好。
撤退的目的地,就像是競速比賽時,給騎手們提供的一個個“服務區”。顯然,誰的后撤、重組進行得更流暢,誰就能更有效地發揮手中騎士的威力。如果全程都能做得比敵人更好,也就基本鎖定勝局了。
而現在,這些兵種和戰術都更加復雜的戰斗中,對指揮官和士兵的素質要求,還要更高。一旦后方遭到威脅,不管是輪換還是調度,都會立刻出現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大家其實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并不是說騎兵跑得快就沒有后顧之憂了。因此,現在后方騷動起來,前線那些格斗中的騎兵也失去了戰意,紛紛開始向后跑。
在幾面旗幟周圍,一些波蘭騎士還在試圖抵抗,但更多的來自附庸城市的騎兵,已經開始主動向躲避唐賽兒的這支突擊隊,向后方逃走了。
而戰場另一側,也發生了交戰。面對東歐步兵的沖擊,朱文奎的炮兵沒有撤離,而是一直在對敵人不斷開火。
途中,斯拉夫步兵被炮火擊退了好幾次。他們一開始,可能覺得只要沖到旁邊,炮兵就會自己跑路。但炮兵自始至終,都沒有撤退的意思,等他們都跑到近前,也沒有停歇。因此,這些步兵自己都有些喪氣。
而且,距離炮兵陣地越近,火力就越猛烈。到了百步之內,原本一直在炮擊遠處騎兵集結地的重炮,都開始發射霰彈。這幾門大炮雖然射速很慢,但彈藥量也比小型火炮多出很多。每次開火,就像掃帚掃地一樣,瞬間清掉一片人。
陣前的朱文奎,一直在觀察敵人,進行計算。
他發現,從殺傷效率看,哪怕不考慮重炮的數量,單就一門炮來比較,重炮對步兵的殺傷速度,好像也不如那些中型火炮。他估計,是因為彈丸并非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呈圓錐狀飛出,因此大部分彈丸其實都浪費掉了。理論上來說,如果能把炮架高,朝下方打,投射面積才是最大的。但現在沒有這種地形,而且這個方向也不利于裝填和清理。實際打出的效果,可能還要更差呢。這個問題,大概是不好直接解決了。
但是,就聲勢而言,它們可比其他火炮大太多了。面對素質不高的敵人,重炮的巨大轟鳴、造成的可怖效果,能對士氣產生極為嚴重的打擊,甚至直接把敵人嚇跑。
不過,對面的斯拉夫步兵也不是那么容易對付的。雖然潰逃了好幾次,但在隊伍后方,聯軍提前安排了一批貴族騎兵進行監督。在他們的驅趕下,剩余的步兵居然還能集合起來,又往前沖。
之前,在大都學習和討論基本軍事理論的時候,大家都經常討論士氣的影響。朱文奎還記得,當時一些人甚至認為,由于大秦國特殊的戰略形勢,周圍大部分敵對勢力,都是靠一手“垃圾兵海”來對付自己的。面對這種敵人,殺傷的效率固然重要,但如何打擊敵人士氣,讓他們失去戰意而崩潰,甚至可能更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