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地經濟,也一直還算發達,因此雖然而碎,但還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對抗東西兩邊強大勢力的吞并。
由于大貴族常年混戰,還縱容人馬四處劫掠,因此,當地人也一直在試圖聯合起來。大約13世紀的時候,萊茵河流域的城市就開始試圖建立聯盟。1254年,萊茵河中游的科倫、美因茨、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發起成立了“萊茵同盟”,鼎盛時期發展到50多座城市;1331年,南德和瑞士的22座城市,也發起建立了“施瓦本同盟”。
除了城市之外,他們也招攬了大批中領主和騎士加入進來,共同對抗大貴族勢力。盟約規定,沒有同盟的首肯,成員不得隨意采取軍事行動,也不得給予敵人武器或貸款。在經濟上,要統一貨幣,確立共同的結算標準,建立聯合商船隊,共享市場信息網絡。
當地人一直依賴萊茵河網的運輸,但大貴族們經常到處設卡,還派人四處勒索,形同土匪。商隊走不了多遠,就要交一大堆各式各樣的稅收,而且經常是重復繳納,令人苦不堪言。因此,盟約特別強調,各城要按人口比例提供武裝人員,并且統一出錢維持傭兵,專門用來打擊這些“土匪”,以及對抗大貴族的“征稅”行動。還要制定共同關稅政策,要求大家必須遵守關稅豁免條款,以維持商路暢通。
這些盟約組織,一度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各個城市團結起來,甚至迫使了強大的巴黎行會讓步,給他們提供了向法國那邊運輸物資的授權。由于這邊確實比較富庶,因此能雇傭更加專業的傭兵團,甚至不懼怕大貴族的軍隊。當地的大貴族們,推舉了最大的宗教領主美因茨大主教,來主持對同盟的鎮壓,還請來了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軍隊,但是都沒有成功。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草草形成的同盟,卻讓內部矛盾先激化了起來。
頻繁的對抗大貴族的戰爭,同樣消耗了同盟的財力。而且,在分攤的時候,占據統治地位的大城市,反而把主要的負擔,丟給了中城市和領地。在美因茨大主教等人卷土重來的時候,這些負擔最輕的大城市,又反而首先動搖起來,違背盟約,宣布要軍事中立,大家可以和大貴族們共存,沒有必要打打殺殺,非要消滅對方。
在這樣的內外打擊之下,14世紀后期,萊茵河流域的各個同盟已經嚴重縮水,基本上局限于河畔的幾處谷地中,瀕臨瓦解。大貴族們甚至懶得再花錢進行武力討伐,而是主要以勸降為止,等他們自己放棄了。
而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允炆來到了這片地區,開始在基層活動。
一開始,他們主要是在村間游蕩。朱允炆本人,是打扮成教士逃離巴黎的,之后他也一直借助這種偽裝,四處“傳教”,試圖服大家扶保大明。靠著顯擺自己的“高級行政知識”,擁有了一些追隨者之后,他也開始進入城鎮,漸漸打響了名號。
這個時期,因為之前各種嘗試的失敗,當地人迫切需要一個強力統治者,來維持公道。不僅普通人,連中城鎮的行會和當地領主,也都十分希望有個強人出現。因此,天天在酒館里吹牛的朱允炆團隊,居然就這么得到了很多支持與贊助,逐漸開始由虛轉實,真的著手進行建設了。
這時候,主要干流的水路,都被大領主和大城市控制著。不過朱允炆團隊本來就不太懂航運,而是一直在服大家進行組織和道路修筑。他們興建的路,一開始質量也不怎么樣,但還是成功打通了不少孤立的定居點,讓大家手里的物資,得以流動起來。
吳王團隊內部,也在此時確立了基本的戰略規劃。齊泰、黃子澄等人認為,萊茵河流域,從瑞士到美因茨,有好幾個狹長的地域。兩側是山地,而中間是較為富庶的河谷——雖然這山也不高,但對于歐洲的情況來,作為防御也是足夠了。歷史上也是如此,哪怕實力強大的法蘭西王國,在面對這些山的時候,都要被阻擋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