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精銳部隊,在過去兩天的時間里,一直沿著道路向東,開始快速機動。而剩下的人,則按照讓娜公主的規劃,在兩天之后,才正式出征。
而且,為了麻痹敵人,大家商量之后,決定把戲做足。
之前,吳王宮廷和主力軍隊就沒有分開過。哪怕被西吉斯蒙德擊潰了兩次,吳王也設法又把很多人找了回來,然后繼續“親征”。因此,包括西吉斯蒙德在內,敵方指揮層其實都知道吳王特別喜歡親自指揮軍隊,肯定是呆在主力軍中的。
后來,讓娜公主接手指揮,擊敗了霍亨索倫家族的軍隊,但這個時候,吳王也一直在軍中。而且,明軍對外宣傳時,也一直表示,這次戰役是吳王統帥大家完成的,他會一直在軍隊里,和大家一同作戰,直到最后勝利。因此,名義上來,這邊的統帥依然是他本人。
這實際上也符合歐洲的習慣。因為一般來,國王或者大貴族親自率領的軍隊,肯定就是主力所在了。
因此,這次他們特意讓吳王留在大營,連道衍和尚也在那邊,陪他處理各項事務。
明軍的聲勢再次浩大起來之后,一眾貴族的態度又開始反轉,不再跟著大主教他們譴責吳王這個“異教徒”,而是紛紛跑回來,又希望和他們回復外交渠道了。一些貴族甚至表示,聽明軍已經去迎戰波蘭人了,這是保護所有人免受侵略的正義行為,他們自然要出錢出力來支持。
不過,對于這些人的居心,吳王府上下都不怎么看好。不少將領和官吏都覺得這些人太見風使舵,沒有道德和節操,沒必要給他們好臉色。但道衍和尚表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且這年頭的貴族,政治素養十分堪憂,能夠知道什么是利、看出哪里有害,就已經超過很多人了。
事實上,如果一個貴族能堅持“見風使舵”,永遠跟著最大利益方向走,那么這個人反而是最好的合作者,因為他的行為和動機都可以預測,不會和現在很多貴族一樣,莫名其妙就整一些奇怪的活。所以,跟這些第一時間跳過來的人合作,反而是有好處的,也可以給其他人做個示范,讓更多本來支持教會和西吉斯蒙德的人動搖起來。
其他人覺得這個法很有道理,就都表示贊同,按照他的規劃開始做事了。
吳王府這段時間的外交事務,一直是道衍和尚親自操持,因此,其他人也都認得他。這幾天,他和吳王便一直在接待各路使者。很多人在營地來來往往,而明軍也不躲避,就當著眾多外人的面,每天操練。
甚至,道衍和尚還專門安排大家,參觀營地旁的臨時演兵場。還把一直在兵部掛職的齊泰也喊了回來,讓他帶著客人,給人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