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一開始,龍云的虎賁左衛憑借火器優勢大顯神通,在火炮的壓制下,以配備步槍的步兵沖鋒,極快地打開了突破口。
僅僅十二日白天便沖破敵軍兩道防線,到了傍晚,前鋒距離宮城僅僅不到三條街巷而已。
遼王集團大為振奮,立刻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夜戰,想要一鼓作氣直插裕王集團的神經中樞。
然而遼王原以為這只是勝利的開始,卻沒想到那是他們距離宮城最近的一次。
首戰失利之后,寶親王和黃正元立刻調整戰術,避開沖擊力極強的龍云親軍,充分利用內城空間實施“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牽制,將正面決戰變成了拉鋸戰。
這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被來回牽扯的虎賁左衛好似一頭撞上了棉花,有力使不出,等到被敵人纏住,陣線變得犬牙交錯,他們更像是置身泥沼,動彈不得。
戰斗又一次陷入了僵局,無論遼王集團集中多少資源,都無法突破裕王集團的防線,甚至還因為立足未穩,被逼吐出了不少戰斗成果。
三日之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遼王大軍打光了儲備的火炮彈藥,進攻的勢頭終于停了下來。
而裕王卻因為控制著兵部的三間兵工廠,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彈藥,開始形成火力壓制,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龍云立刻依樣畫葫蘆,學著寶親王和黃正元的做法,將城里的每一棟建筑都變成暗堡林立的戰場,依托復雜地形層層狙擊敵軍,生生在這個世界創造出了另一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戰斗變得異常焦灼,為了切斷裕王集團的糧草供應,遼王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依舊集結主力,對內城漕運馬頭進行了數次進攻。
黃正元和寶親王也深知內城漕運馬頭便是他們的命脈所在,自然也是拼了命防守。
僅僅三日的光景,雙方便在內城漕運馬頭大戰數十場,陣地來回易手十余次,尸體堆積起一丈多高,最后還是被裕王集團勉強守住。
就這樣,二十多日的大戰轉瞬即逝,十余萬人戰死在狹長的街巷之中,鮮血染紅了長興城的每一條街道,世人第一次見識到真正的血流成河。
隨著戰斗時間的不斷拉長,擁有彈藥補充的裕王集團優勢越來越大,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慢慢蠶食之下竟打贏了幾場關鍵之戰,隱隱有將遼王集團分割包圍之勢。
反觀遼王這邊,控制戶部產生的錢糧優勢一時半刻難以顯現,地方上雖然支持者不少,可對于兩帝之爭更多的卻還是冷眼旁觀的心態。
這也不能怪地方上當墻頭草,畢竟是殺頭的買賣,手里握著籌碼的人總得瞧清望準才敢下注。
只是如此一來便苦了遼王只能硬拿自己的劣勢去對別人的優勢,自然越打越是吃虧。
就在這時,遼王又得到了另一個壞消息,那就是王懿護著韓王撤到了西川附近,占據了西南三省之地自立稱帝。
這一下好好的大魏瞬間就有了三個皇帝,更尷尬的是即便遼王能冒著被全軍覆沒的風險創造奇跡,打贏這場京城決戰,也無法取得整個帝國,甚至還有兩虎相爭,被韓王撿了便宜的可能。
不得已之下,遼王集團連夜商討對策,在確定決戰獲勝已基本無望的情況下,只得無奈地逐步撤軍,逃往文官集團的腹地,占據江南六省做個偏安一隅的皇帝。
裕王集團同樣顧及在西南虎視眈眈的韓王,不敢繼續追擊,只能默認遼王退出長興,結束了這場為期一個月的長興血戰,奪嫡大戲也基本落下了帷幕。
至此,帝國西北被韓王占據,東南成了遼王的天下,東北邊軍因為肅王被殺揭竿而起,處于半自制的狀態。
再加上早已被徐銳控制的西北,徐銳最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好好的大魏瞬間分裂成五個大大小小的政治勢力,昔日的堂堂北朝已經名存實亡。
而就在京城大戰的時候,徐銳已經率領天啟衛極速往西北狂奔了十幾日,終于在距離長興城六百余里的龍山峽谷中停了下來。